那么,这种“民意”到底可不可信呢?赵炎认为不可信。翻开三国百年历史,各种政治权势在其内部或外部的角逐一直不曾结束过,而任何政治权势,都离不开“制衡”之策。刘备团体的政治制衡尤为特出,关羽自始自终都在扮演着刘备身边的“白脸”大鹰派角色。
刘备团体前期的奋斗基础是为了生存而战,枪口一致对外,内部就那么几个人,不需要“三个和尚挑水吃”,没有多少抵触,关羽就是想扮演鹰派人物,却找不着对象。诸葛亮来了以后,帮助刘备制定了明白的政治纲领和目标,形势日趋明朗化,抵触就开端露出水面了。以诸葛亮之才,能够屈身刘备麾下,由不得“桃园三兄弟”心中不犯嘀咕,怎么办?演双簧呗,关羽出面演白脸,张飞附和,刘老大再出来打圆场,如此一来,诸葛亮心中必定乍寒乍热,焉能不极尽全力为刘备团体服务?
与东吴结盟合力抗曹,是诸葛亮“隆中对”的重要策略之一,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是刘备团体里最大的“人士”。但是,诸葛亮也有诸多让刘备不放心的处所,大哥诸葛瑾在东吴做官,好朋友鲁肃是孙权的亲信,如果不加以制衡,一旦联盟过了头,保不准会有损自己阵营的利益。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任何政治团体之间的联盟,基础都非常脆弱,这一点,刘备十分苏醒。此时,他又想到了关羽,必须让关羽扮演政治鹰派,把握联吴抗曹的标准。
一个团体,如果其领导人的才能过于孱弱,就必须学会动用各种手段来驾驭和团结手底下的精英,平衡各种抵触,以实现其政治上的图谋。这方面,刘备做得非常好,自己文化不高,武艺平平,但是,手下出色的人才当真不少,个个龙腾虎跃,不可一世。如何驾驭这帮人,刘备着实动了一番心思。用三弟张飞来团结文化人,让二弟关羽来亲和兵卒,自己则和诸葛亮如鱼似水,其间,恩威并施,一时人人均有了动力,也感到了压力。
现在看来,关羽在东吴外交上的失策,从华容道放跑曹操时就开端了,重要还是刘备的安排和授意,以实行其政治制衡策略。试想,如果当时杀了曹操,北方又将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虽然符合东吴的利益,也符合孙刘联盟的精力,但孙强刘弱,难保孙权不杀刘备的回马枪。有曹操在,谅孙权不敢妄动。
关羽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扮演刘备团体的政治鹰派角色。对外,借荆州不还,需要关羽来“赖守”,单刀赴会恫吓吕蒙,拒绝和孙权做儿女亲家,给孙权上眼药;对内,起用马超、黄忠等将领,需要关羽耍耍性格,给诸将领泼泼冷水,甚至对诸葛亮,关羽的制衡作用也一直存在,现在不少学者猜忌诸葛亮有报复关羽的嫌疑,绝非空穴来风。
做鹰派人物,关羽得罪了不少人。蜀汉内部对他敢怒而不敢言者大有人在,在荆州与刘备的小舅子糜竺面和心不合,败走麦城的时候,连刘备收养的儿子刘封都不肯伸出援手,不得已做了孙权的俘虏。
关二爷之逝世,现在的说法有许多种,在赵炎看来,重要还是因为他的鹰派身份惹了杀身之祸。倘若换成是诸葛亮,孙权必定不会动刀子,曹操的要挟还在,三国鼎立的局面还在,孙刘联盟的协议还在,草率杀逝世政治伙伴的重臣,孙权还不至于那么弱智。古往今来,扮演政治鹰派的人物,其结局大多不太妙,历史的教训很深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