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二次大修“国史”修什么?
中华书局总编辑讲述重修理由,点校本“二十四史”、《清史稿》因受时代局限存在缺憾,重修5年后完成
- 对话动机
被誉为五千年“国史”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新中国成立后收拾出版点校本,是范围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古籍收拾出版项目,但由于当时政治、经济、学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点校本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憾。
2005年,中华书局着手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筹备工作。今年7月11日,第四次修纂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预计2015年全部完成。此次为什么要修订?如何修订?本报对话中华书局总编辑徐俊。
- 对话人物
徐俊 中华书局总编辑,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为何重修国史?
“存有缺憾,浏览不便”
新京报:为什么要对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进行修订?
徐俊:先要懂得的是,宋元以来历代都有收拾刊印正史的传统,形成不同时代的通行版本,如宋代通行的“十七史”、明代通行的“二十一史”,清乾隆时代收拾刊刻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上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收拾出版百衲本“二十四史”,是近代最通行版本。
新京报:历次校刻,重点都是什么处所?
徐俊:重点是文字校订和勘误,也有些是出于某种政治需要,如清朝的殿本前后两次校刻,就对少数民族的称谓进行较多修正,此外,《明史》殿本与库本差别甚大,《元史》乾隆殿本与道光殿本也多有不同。
新京报:最近一次收拾是什么时候?
徐俊: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唆使下,中华书局组织实行“二十四史”的收拾,形成第一部有完整标点校勘的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第一次将全套正史从古董书架上请了下来,成为人人可读的现代收拾本”。收拾工作从1958年到1978年,经历了20年。
新京报:但点校本出齐刚过去三十年,如今为什么又要修订?
徐俊:这重要由于受当时政治、学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点校本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憾,给读者利用带来不便。
存有哪些缺憾?
“二十四史,体例不一”
新京报:能否详细说明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不足和缺憾在哪里?
徐俊:1956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在《国民日报》撰文,提出要收拾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华国民共和国版二十四史”。1958年,毛泽东唆使吴晗、范文澜组织标点“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随即在中华书局组织下,制定了《二十四史收拾打算》。
由于时间比较紧,导致“前四史”的收拾方法、体例都不一样。最后只有《史记》赶在1959年国庆前夕出版,其他三种直到1965年才陆续完成。
新京报:其他各史什么时候收拾出版的?
徐俊:在收拾“前四史”的时候,其余二十史的收拾工作也陆续展开,由于参加点校的学者疏散在全国各地,时间难以保证,1963年,中宣部发文将各地点校者全部借调到中华书局。那一段没有太多政治干扰,后来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点校体例,在这一时段基础得以确立。1966年,“文革”爆发,收拾工作停止。
1967年5月,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请求中华书局持续点校“二十四史”,但由于政治干扰严重,随着戚本禹的垮台,点校班子自然解体。
1971年,“二十四史”点校重新上马。《清史稿》的点校,虽然1958年就提出了,但真正开端是1971年“二十四史”点校恢复后的事情。
1977年底《清史稿》和《宋史》相继付型,次年初出版,点校工作完成。
新京报:其他各史也存在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吗?
徐俊:也有,收拾工作历时20年,前后三个时段工作方法、校勘标准都略有差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