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楯教授,你口口声声、言之凿凿地宣称,一个人即使饿逝世也不能去拿别人的一个馒头。学者的执着,被你挥洒到了不可理喻的极端。但请问,面对亿万观众,你这是在提倡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呢?
像你这么高层次的知识精英,应当知道真理是相对的,道德也决不会是绝对而无任何附加条件的。道德诚然高尚,却不可能离开最基础的物质基础与精力支柱。“天下无贼”与“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人人崇尚的朗朗乾坤,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人皆喊打的“过街老鼠”,但假如一个人的基础生存都面临要挟时,你还要用一种高高在上的所谓“道德”去请求、规范、制约他,你也太“神圣”且不食人间烟火了,你的恻隐之心简直是隐遁无形了。这样的道德,不但社会主义不会认可,就是资本主义也不会承认,世界上任何一个有爱心、讲慈善的政治、宗教、学派等社会团体或意识形态都会对其敬而远之。
你还津津乐道、慎重其事地举了一个解放前老北京的例子:寒冬里很多贫困潦倒者冻饿而逝世于街边,却没有去拿大户人家挂在门上的牛奶。请问,你在歌颂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与社会风气?你在夸奖一种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难道你一点也没有察觉,你刻画的画面有点可怕吗?
朱门牛奶挂,路有冻逝世骨。连古人都仇恨不已的黑暗景象,近现代中国国民抛头颅洒热血才终于消灭的万恶旧社会,在你心目中竟念念不忘、情有独钟,你的是非心安在?你仔细想过没有,有人将要饿逝世,有人却在优哉悠哉地花费牛奶,这样的社会形态难道还没有问题吗?这样的问题对你来说还一点也没有所谓吗?
尽管你讲话的底气很足,语调钢钢的,以致于现场几个表达不批准见的年轻大学生,被你“威慑”得面面相觑、噤若寒蝉,但这决不代表你的观点真的能经得起斟酌。声高未必理正,学问如果偏离了方向,那亟需研究者调动自己的羞恶之心,深入地进行“每日三省”。
从逻辑上讲,你的论证也有点别扭,缺乏教授级的严谨。你说一个人在即将饿逝世之时如果可以拿别人一个馒头,那么他在平常生活中见到几个亿的钱财也将抵挡不住诱惑。以“针”见“金”,防微杜渐,也许你有你的“好意”。可你想过没有,特定环境的一个救命馒头与普通环境的亿万金钱,完整不是一回事,危急之时拿别人一个馒头,与为了满足膨胀、罪恶的愿望去偷盗、抢劫、谋财害命,更不能同日而语,即应用法律裁量,也决不会等同视之。假如你的思维方法成立,那么请问:北方人几乎天天都在吃馒头,难道他们每天都在吃几个亿的资金吗?
你是在参加CCTV一个著名栏目《我们》时表述上述观点的。节目讨论诚信问题,谴责一些农民工在代理官司胜诉后拖欠律师费的现象。这些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你的论点太极端、太偏执、太过火了。另外,即使追究少数农民工信用缺失、拖欠律师费,也要同时表达对大批拖欠农民工费用、工钱行动的严格鞭挞。抵触有主有次,不诚信有示范与被示范之分,社会上很多丑陋现象,根源未必全在基层,就事论事只能适得其反。百姓有错何须怨,敢问师者担几分?作为大知识分子,如果连这个道理都不懂,那你的“高超”论调将会使问题变得更为扑朔迷离与错综复杂。
道德是社会的道德,是整体的道德。仅从一两个人、一两个馒头的局部着眼,“见木不见森林”,听起来头头是道,实则很容易偏离主题。“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方向有错,必定会南辕北辙。有的人看上去在关注社会问题,遗憾的是很多社会问题反而都与其高谈阔论有关。
道德还是平民的道德,是大众,的道德,是公平与公平的道德。并非地位高、学问大、财富多、声音响就必定有道德,一两个人经常挂在嘴上的美丽辞藻,绝不应马马虎虎就可以成为亿万大众的道德范本。
道德更应当是真挚的道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基本不存在的所谓“高尚”去蒙蔽、误导、欺骗老百姓的脆弱心灵,文化人的良知应接收历史的质询。
相关阅读
三问李楯教授
时间:2010-08-10 17:22来源:未知 www.yunhepan.com
上一篇:无奈
下一篇:中国人可笑的传统逻辑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