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今年一季度券商就获得36.44亿元IPO承销收入,与去年四季度29.63亿元相比,环比增加22.98%。其中平安证券获得5.18亿元,居各券商之首。而中投证券去年虽只承销3家公司——雅致股份(002314,股吧)、海普瑞和达实智能(002421,股吧),但仅海普瑞就以148元高价超募近60亿元,中投证券从中获得1.78亿元承销费和2967.4万元的保荐费,合计超过2亿元。
IPO产业链条的潜规矩
成市场诟病的热门
IPO上市显然已成为一条利润丰富的产业链,光承销费一年就近百亿,背后还有律师费、会计费、资产评估费、财务顾问费及财经公关费,而上市前的股权投资机会更可谓一本万利。正是这利益链条,很容易让拟上市公司、投行、会计师、律师事务所、财经公关公司、保荐人、部分官员等各方捆绑在一起。
公开信息显示,如果一家公司筹备上市,一般会提前进行筹备,重要是为逢迎上市需要进行各种会计手段操作,以形成公司三年上升趋势。这样,以发行人为核心,投行、会计师、律师事务所几方很容易做同向操作。目标除上市外,更重要是提升发行市盈率,这事关各方从中获取的利益多寡。比如,一家公司原始价值为1 亿元,每股价值1元,上市发行后市盈率达到35倍,假设流通股增加20%,募集资金也是7亿元,按照投行收取募集金额6%,获取收入4200万元;而如果让上市发行后市盈率达到50倍,假设条件一样,募集金额为10亿元,则投行将获得6000万元的收入。
为达到这样的高价发行,IPO链条上各环节会通力合作。很多保荐机构在其供给的询价估值报告中做文章,一是抬高对未来事迹的预测,二是增加可高估值的亮点,三是选择同行业较高市盈率的公司进行比较,由此直接在询价估值报告中将建议的询价区间抬高。
但,发行费用并不是各利益方拿到的所有利益,背后还暗藏着更大的利益勾引。一些保荐代表人可拿到拟上市公司比较可观的发行股份,并通过亲戚朋友代持。一般保荐代表人不会直接违规作业,设立关联投资公司直接参股更多见。只要不是被举报或被调查,发明几率不大。
高密度发行、高发行市盈率、高发行价格、严重超募、肥了券商等IPO链条上各利益分享者,这就是去年IPO重启之后,30倍发行市盈率天花板被废除后的市场现象。但一级市场的造富运动与二级市场的持续亏损,引起市场强烈质疑。
频繁破发
新股中签“从万幸成为不幸”
IPO重启前,新股发行市盈率不超过30倍,质地较好的公司上市广泛获得较客观的涨幅。对普通散户而言,中签一度成为旱涝保收的“荣幸之门”。然而,继1月28日中国西电(601179,股吧)开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以来上市首日破发第一单后,2月3日、5月20日,高乐股份(002348,股吧)、奥克股份(300082,股吧)又分辨首开中小板和创业板股上市首日破发先河。散户中签也“从万幸成为不幸”,中签者亏损严重,参与网下打新机构也频传被套。
不仅如此,今年初和4月底、5月初,A股先后呈现两轮破发潮,并使破发常态化。有数据显示,截至6月中旬,今年上市近160家公司有一半破发或曾经破发过。有9家公司股价较发行价折价20%以上。
高市盈率给市场徒增后患
数据显示,去年上市的110多家公司首发市盈率平均为53.3倍,今年上市的150多家公司首发市盈率接近60倍,远高于以往的20倍-30倍。其实新规下的第一批新股桂林三金等也很少超过40倍。市盈率之所以高企源自创业板首批新股,其发行市盈率广泛攀升到50倍-60倍,后一路飙升到76.48 倍、78.77倍、88.62倍,甚至最高市盈率竟超过100倍。
即便如今二级市场跌到2500多点,沪市平均市盈率仅17倍-18倍,深市中小板也已低于40倍,6月2日发行的4只新股平均市盈率还在50倍高低,前两年盈利增加仅分辨为24%和40%的皮宝制药(002433,股吧)依然可达57.35倍。
近一年来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情况一览
代码 名称 上市日期 发行价(元)上市首日最低价(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