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国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号角再度被吹响!
改革开放至2005年7月21日汇改之前,除个别极短时代国民币汇率进行过一次性调剂之外,基础上都是挂钩美元。也就是说,美元成为了国民币的实际驻锚之港。所幸的是,此间美国恰恰进入了战后最长的“高增加、低通胀”繁荣时代,由此也让中国躲过了一次次惊涛骇浪的冲击,成绩了二十多年相对安稳的经济增加——平均9.7%的GDP增速和5.0%左右的零售价格涨幅。
推荐浏览
- 航空公司潜规矩 一条航线上千万富士康被曝迁移 暂难引发内迁潮诺奖得主:经济正初陷第三次萧条香港诱惑大 投资移民至少670万老外抗议G20 暴力搞笑并存(组图)[微博]张国庆:G20注定悲情结局
- 1月份济宁CPI同比上涨5% 春节食品类价格上涨
- 金乡大蒜样本:农产品价格重挫背后
- 济宁部分棉企停工 棉花价格持续走低棉农惜售
- 油价新机制框架不变 改革思路正在论证
- 肖磊:大宗商品价格不怕欧债崩盘
- 9月百城住宅均价今年首降 分析称3个月内不会暴跌
- 内地减航油价格 国航上扬11%
- 太湖蟹在阳澄湖里泡一泡就变身份 价格顷刻暴涨
然而,2002年之后美元从高峰的跌落和国际大批商品全面上涨风起云涌,已然昭示一向安静的港湾暴风雨将至!
IMF供给的数据显示,1997-2001年之间,采用固定汇率制经济体的通胀稳固性明显好于浮动汇率制,前者的通胀程度仅为后者的1/2;但自2002年开端,则是固定汇率制经济体的通胀表现开端持续系统性地逊于浮动汇率制,到2004年前者的通胀程度竟然高出后者一倍左右。不知道是偶合还是决策者的睿智,国民币在2005年7月突然松开了牢牢箍住美元的钩子。
在盯住美元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和经济都以汇率稳固为中心被动调剂;从盯住美元走出之后,“中国货币应锚驻何处”便成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几乎与浮动汇率制经济体在通胀上更佳表现一同呈现的,是国际上“通胀目标值”理论和政策思潮的蓦然风行。这似乎暗示,当无法依附某个国际本位来供给稳固的货币环境的情况下,浮动汇率制经济体便开端自觉不自觉地将一个明白的通胀目标作为了本国货币新的驻锚之港。尽管本轮全球金融对人们过去纯挚无瑕的“通胀目标制”幻想构成了宏大冲击,但反思的成果却并非是对通胀目标值的全面抛弃,而是在持续保存其最核心理念的同时,参加了对资产价格更密切的关注。
当前,已然松开缆绳,再度开启寻找驻锚之港的国民币,船长发出的指令是“转向一篮子”。如果说上述艰苦中砥砺出的智慧对我们能够有所借鉴的话,那么,这种所谓“转向一篮子”的本质,很可能就应当是中国货币当局未来会更多关注国内通胀和资产价格的稳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