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宣传单上高达10%的预期收益率,白领杨静不禁心动在年初买了某银行的理财产品。然而,前两天那期理财产品到期时,杨静却发明它的收益程度远低于银行的宣传。
近来,这样的投诉热线屡见不鲜。许多投资者反应,他们前往银行存款时,却稀里糊涂地被银行销售人员误导买了所谓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可是,到期后才发明收益基本达不到销售人员介绍的程度。
推荐浏览
- 西部地区有望成牛股摇篮任志强已成地产界悲情符号京东方百亿融资计划漏洞百出中国城市雷人口号频出李小鹏今日京城摆婚宴(图)[微博]郎咸平:中美汇率风波本相
- 36家世界500强落户济宁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 济宁:服务业营业收入增两成 高新区第三产业日益壮大
- 济宁前3季度全市七成单位产品能耗同比下降
- 中国前9月税收突破7万亿 个人所得税同比增三成
- 女老总被曝用泪水征服证监会官员 公司成功过会
- 沪指跌近10点再创新低 深成指破万点关口
- 恒指反弹未完 调整过后可望上试18600点水平
- 油价新机制框架不变 改革思路正在论证
“认清并铲除金融花费'潜规矩’,已成大众,的一项权利。”工行(601398,股吧)理财师陈艳认为,投资者在投资时,千万不能轻信销售人员天花乱坠的推广,而必定要认真懂得产品的特征及产品阐明中的条款,只有这样才干保护好自己的财富和权益。
高收益成“大忽悠”
家住宣武区的张阿姨最近遇到了烦心事,去年她到一家银行存钱,银行工作人员向她推荐了一款理财产品,说是利息高、能分红,还能随时支取。前些日子家里急需用钱,取钱时她才发明,手里的存单竟是一份保险单。
记者访问了多家商业银行,发明几乎各家银行都开设了理财专柜。在两家银行,记者都被热情的保险倾销人员倾销了一把。
某银行一位理财师陈先生告诉记者,目前银行已成为保险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银行开展保险代理业务,业内称为银保业务。
记者懂得到,银保业务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不规范经营、销售误导行动的存在,对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有业内人士说,个别银行甚至给工作人员定下保险销售任务,致使一部分银行业务人员向客户介绍产品时,故意夸张收益、隐瞒风险,误导花费者。
“一些代理保险产品的银行工作人员往往利用花费者信任银行的心理,谎称某种保险是该银行的理财产品,误导花费者购置。对银行来说,如果没有如实告诉,就侵犯了花费者知情权,涉嫌讹诈。而作为花费者,在办理银行柜台业务时则必定要认真浏览有关条款,学会自我分辨,不可轻易签字。”
一位保险业内人士流露,此类夸张收益、带有“骗保”性质的事件,近来并不鲜见,在老年人身高低套尤其多。
风险提示不够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明在一些银行网点摆放的彩色精美宣传材料,风险提示并不醒目,且不明白。尤其是一些银保产品,风险提示的字号远远小于宣传收益的字号,有的说法含混,并未明白预期收益不能作为承诺。
比如一位未购置过理财产品的客户,打开宣传页看到的都是可以放大字号的预期收益率有多高,一时糊涂就疏忽了其存在的风险。只有当投资者请求看更详尽的材料时,客户经理才会另打一份内部共享的某款理财产品材料。华夏银行(600015,股吧)“增盈型”理财产品详细材料中,风险提示就有11条之多,宣传页上却仅仅有一句“理财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同时,客户是否有提前终止合同的权利在宣传页上只字未提。记者还注意到,在某一产品宣传页上明白表现,不收取认购费用、申购费用、赎回费用或手续费。某银行客服经理流露,“银行不是不收取手续费,只是给客户看的材料里,预期收益率是已经刨除手续费的收益,所以当客户提及时,自然会说不收取。”
“不要轻易迷信银行高收益保本的理财产品,很多都不保本,也会存在必定的风险性。”银率网理财产品分析师李斌认为,将预期收益率标得如此之高有明显误导投资者的嫌疑,银行的广告宣传不应只讲可能的收益,却避而不谈潜在的风险,在美国、欧洲等国家,银行推出的此类理财产品更重视向客户强调风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