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业内人士称,我国艺术品市场的主角前几年是当代艺术,这两年是古代和近现代书画,目前瓷器和犀牛角的上升势头很猛,没准市场的下一个主角就是瓷器和犀牛角。您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见解?
徐桃生:陶瓷历来是收藏品中的大批,随时随地能见到它的身影。因此,下一个主角就是瓷器这种说法我基础表现赞成。
从古陶瓷来讲,它的文化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容易保存,决定了它在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执牛耳地位。
从当代艺术陶瓷来讲,改革开放30多年来,很多陶瓷艺术家经过个性张扬阶段的历练,渐渐也都进入纯艺术化理性创作的时代,艺术成就和水准都日趋成熟,不乏有许多精品投放市场。一大批青年陶瓷艺术家也逐渐成长起来,这些人都在逐渐摆脱和完整摆脱传统艺术思想的束缚和工匠习惯,追随时代的脉搏在跳动。应当来说是具有收藏潜力的。
至于犀牛角成为收藏主角,我不敢苟同。一是从珍稀动物保护的角度来说,它不应当成为收藏主角;二是作为艺术品它体现的重要是稀缺性和作者的手工技艺。
总而言之,对收藏者来说还是二个字理性,任何一件艺术品还要从时代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它本身所附着的文化内涵几个方面来考量,来决定自己的收藏取向,至于谁是主角并不重要。
《证券日报》:机构投资者和公司的投资量占到艺术品投资市场总量的4到6成。这些机构投资者和公司的能量远超过个人投资者。这对于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是否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形成泡沫?
徐桃生:有影响,并且很大。我们常说物有所值,如果物超所值,就是泡沫。因为机构投资者和公司的能量远超过个人,就像团购一样,他们的目标是投资,不是收藏,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取向是以增值为目标,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为达到抢先占领,必定会使价格攀高,使价格超过价值,在价格与价值之间造成空洞,形成泡沫。
我们应当知道,每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值的,你将它的价值超前花费了,补充这个空间时间毕竟是多长?谁也难以预感,如果真的产生收藏泡沫,要想恢复市场恐怕要百年左右。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中国历次收藏高峰的间隔期,这点不无参考价值。
《证券日报》:对于艺术品收藏市场而言,是否需要大批资金介入来帮助艺术品收藏行业的发展?
徐桃生:当然需要,大批的资金介入可以推动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繁荣发展。通过市场的繁荣发展为社会发明财富,也为更多的从业者带来利益。但还是要重申理性收藏,如果业界都能理性收藏,诚信交易,国家法规完善,政府相干职能部门管理到位,我们的艺术品收藏市场才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平台,投资者的热土,淘宝者的金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