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要素价格调剂与汇率变动在频率、机动性、作用机制、影响范畴等方面有所不同。第一,广义生产要素价格在朝市场断定这一方向趋进过程中所进行的调剂具有明显的通胀效应和分配效应,需要与其他政策配套综合进行,频繁操作的难度较大,通常为阶段性调剂。而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国民币汇率可升可贬,根据经济形势和国际收支状态机动动态变更。
第二,两者的机动程度不同。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弹性较强,可涨可跌,而生产要素价格具有必定刚性。能源资源一般越来越稀缺,其价格将不断上扬;环保费用会一直征收,很少半途而废;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束缚会越来越强。劳动工资也有刚性,除危机、重大技巧突破等导致阶段性降落外,其长期调剂趋势是单方向的。而汇率则在经常项目顺差或逆差时,在市场供求作用下机动双向变更。
第三,两项改革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机制不同。汇率浮动能较快地影响进口商品价格和价格总程度,转变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比价关系。汇率升值,将使资源更多地从贸易品部门流向非贸易部门,增进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剂。要素价格调剂将影响价格系统内部各类比价关系,着重在微观基础上施展价格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第四,两项改革对企业的影响范畴不同。汇率改革和要素价格调剂对企业的影响有差别,国民币汇率升值,可能影响出口企业的价格竞争力,但对大批进口国外原材料、半成品进行生产,重要满足国内需要的企业而言,则是有利的。从要素价格调剂来看,劳动力价格、资源价格和环保成本上涨对全部社会正常企业整体都有影响。虽然企业通过加快技巧改革、生产率增加和资源利用率进步级因素,可以消化部分要素价格上涨的累赘,但整体上影响面是广泛的,传导链也较长。
第五,两项改革对通胀的影响不同。生产要素价格上调,将直接增加通胀压力。如果国民币汇率在市场供求作用下有所升值,将直接下降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且通过增进国际收支平衡、减少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减少通胀压力。
五、生产要素价格调剂与汇率机制改革可更好地相互配合,相互增进。一方面,进一步增加国民币汇率弹性,有利于为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发明稳固的低通胀环境,而不会妨碍广义生产要素价格调剂。过去经验多次表明,要素价格调剂重要顾虑对通胀、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冲击。例如,燃油税费改革酝酿了十几年,有关改革所需条件、机会、分配效应等问题上争辩颇多。较大的顾虑往往是要素价格改革是否导致通胀,是否对收入分配产生较大影响。汇率改革则可缓解这一影响,增进要素价格调剂。货币政策操作在制定通胀区间时,已为其预留了空间。
另一方面,生产要素价格调剂,有利于直接或间接地转变粗放性经济增加和外贸发展方法,推动出口产业转型升级,进步企业对市场价格波动的应变力和蒙受力,还有利于缓解国民币升值预期,减少短期资本流入和国际社会压力,为加快国民币汇率改革发明更宽松的环境。因此,汇率机制改革和生产要素价格调剂不会相互掣肘、相互排挤,两者可以更好地配合,这对宏观经济稳固发展非常必要。
总体来看,生产要素价格调剂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符合宏观调控的正确方向,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进一步改良管理和加快技巧创新,减少资源能源的过度耗费,增进结构调剂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汇率机制改革和广义生产要素价格调剂既相互替代,又有互补性,可并行不悖。持续深化汇率形成机制和生产要素价格机制等改革,进一步夯实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是我们始终应当保持的方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