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点”不仅不排挤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公平性,反而更强调其独立性和客观公平性
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最近在北京发布了2010年国家信用风险报告和首批50个典范国家的信用等级,这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个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首次向全球发布的国家信用风险信息,其中“国家信用评估美国低于中国”,引发舆论热议。

- 证监会密召投行高层赴京谈话工信部鼓励移动电话降资费富士康招聘火爆 需答70道心理题用电量增速连降 经济或落至底部专家称北京已陷人口爆炸危机[微博]外资眼中不一样的农行
- 央行胡晓炼∶人民币需要更灵活宏观政策
- 巴曙松:银行业推进资本监管改革需要立足中国
- 贾康:加杠杆化符合我国现阶段西部发展需要
- 瑞士信贷:中国股市反弹需要更多刺激措施
据懂得,大公发布的50国信用等级是根据其“新型国际信用评级系统”下创立的国家信用评级标准做出的。
这一事件之所以成为消息,是因为长期以来西方大评级机构垄断国际评级系统,导致该范畴呈现许多弊病。目前,不少国家都提出要构建国际信用评级新秩序。那么,中国评级机构在这一过程能施展怎样的作用,又有哪些障碍需要突破?
就上述问题,《财经国家周刊》采访了信用评级与国家金融安全课题组组长吴红、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董事长兼总裁关建中、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中心主任江涌。
国家信用评级“中国版”为何惹争议
《财经国家周刊》:大公发布50个国家信用评级,不少国家主权级别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成果大相径庭,尤其是其对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低于中国,引起舆论热议。大公所根据的国家主权评级标准与以美国穆迪、标普、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为主体的现行国际评级系统有何不同?
关建中: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标准,作为大公提倡的新型国际信用评级系统中一项重要内容,率先破题——2009年5月大公发布了中国第一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信用评级方法,于年底完善形成了一套新型国家信用评级标准,并据此发布50个国家信用评级。大公国家信用评级标准包含五个要素:国家管理才能、经济实力、金融实力、财政实力和外汇实力。新型国家信用评级标准的建立为正确揭示国家信用风险奠定了基础。
而国际现行国家主权评级标准的核心内容也重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按西方民主政治理念进行国家政治排序;二是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国家经济实力排序;三是用金融和经济的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程度作为国家经济结构和经济远景的重要断定标准;四是把中央银行独立性和国际货币发行权作为获得高信用等级的必备条件;五是疏忽国家财政收入作为偿债起源的基本地位,把举债才能作为衡量国家债务偿还才能的断定标准。
可见,大公提倡的新型国家信用评级标准与现行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奉行的国家评级标准,在立场、思维、理论、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本质不同,评判出的信用等级与西方评级机构的成果当然也会不同。
构建“中国特点”的国际评级系统
《财经国家周刊》:改革现行国际信用评级系统已成为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鸣。国内有多名专家呼吁,要立足中国国情,构建中国特点的信用评级系统,如何从国际视角看待“中国特点”,如此提法能否被国际社会接收?
江涌:作为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断定一个国家或企业债务信用级别的标准,应当是这个国家或企业是否具有按期偿还到期外债本息的才能,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标准。
信用评级的成果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运行与稳固。因此评级机构必须向市场供给客观公平的信息,必须是独立运营的机构,当然还必须接收国家的监管。
我们所说的“中国特点”不仅不排挤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公平性,反而更强调其独立性和客观公平性。由此而言,我们所说的评级系统应能被国际社会所接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