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网特稿 科幻大片《环太平洋》在内地上映24天来,已连续三周蝉联票房榜冠军,成为暑期档的重磅炸弹。截至8月21日,其内地累计票房已超过6.6亿人民币,约合1.08亿美元,成为自1994年中国电影市场改制以来,首部中国内地票房超过北美票房的好莱坞A级制作影片。
而本片在北美主战场上映以来却连遭重击,在机甲怪兽文化的发源地日本,它的票房成绩也不甚理想。究竟这部科幻大制作为何在美日遇冷,却在中国市场大爆?记者采访了院线从业者、内地票房专家、资深影迷、普通观众,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番梳理,并试图从中找出答案。
一、为什么《环太平洋》在美国遇冷?
作为一部投资高达1.8亿美元(部分知情者爆料实际成本超过2亿美元)的科幻大制作,《环太平洋》无论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北美暑期档的重量级种子选手,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位种子选手自从踏上北美擂台之后,却步步溃败。
首周3830万,不敌烂俗喜剧《长大后2》4250万;次周2993万,败给恐怖小黑马《招魂》;三周《金刚狼2》上位,《环太平洋》彻底跌出票房榜前六……无论是片商老板还是普通观众,都不禁要问一句:“这究竟是什么情况?”
华纳与传奇影业分家,《环太平洋》从某种程度来说充当了牺牲品
宣传不力
《环太平洋》是华纳与传奇影业分家前合作的最后一部电影,制作方传奇影业投资占75%,而发行方华纳影业只占25%。影片质量过硬,北美主流媒体人,以及获得评分都算不错。但影片周五在北美开画,首日只有3275家影院公映,而同样是华纳2亿美金投资的《钢铁之躯》,开画日排映就达到4307家影院。
在今年6月27日左右,也就是距离《环太平洋》北美上映期还有半个月的时间点,《综艺》曾报道,本该是负责宣发的华纳大力宣传,为该片造势的阶段,但影片当时连宣传预算的70%还没有花出去。传奇影业CEO托马斯·图尔对此极为不满。
《环太平洋》究竟是传奇与华纳分家的无辜牺牲品?还是压断传奇华纳“8年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至今没有人能提供确切答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宣传不力是导致《环太平洋》在北美遇冷的首要原因。
舍明星,赌视效
作为一部欲图打造成系列的原创型科幻大片,“第一集”这块敲门砖要冒很大风险,而《环太平洋》的选角策略则是软肋之一。电影把绝大部分成本都投在了机甲大战怪兽的视效塑造上,而人类角色则启用并非一线、票房能量欠缺的查理·汉纳姆、伊德瑞斯·艾尔巴以及菊地凛子等等,对于一部好莱坞超A级制作来说,这的确是一场豪赌。
重机甲,轻怪兽
另一方面,《环太平洋》的核心卖点为怪兽、机甲等来自B级片、特摄片的亚文化元素。多位影评人指出,好莱坞有传承多年的怪兽片文化,但巨型机甲这种完全取自日漫文化的设定,却难以令美国观众产生浓厚兴趣。例如,90年代美国曾推出过实拍机甲影片《机械威龙》,却遭遇票房惨败,其后的两部续集也成为影史炮灰。而《环太平洋》的确有“重机甲,轻怪兽”之嫌,对北美主流观众自然吸引力不足。
二、为什么日本观众对《环太平洋》不感冒?
北美票房反响不如预期,《环太平洋》只得寄希望于海外市场,因本片创作受日漫文化影响最深,所以日本成了片方最看重的票仓之一。不料《环太平洋》8月9日开画,首周末战绩2.08亿日元,未能撼动宫崎骏《起风了》冠军宝座,在与《末日之战》、《怪兽大学》的好莱坞兄弟之战中也遭遇败北,仅列周末票房榜第五位。截止8月18日,日本累计票房仅9亿日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