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演员高片酬成为热门话题
在票房不断创新高的国内电影市场,“看电影”正逐渐演变成“看明星”。影片再烂,只要是明星大腕主演,就有观众涌入影院。一边是不断追涨的明星巨额片酬,一边是屡屡出现的高票房“烂片”。日前,唐国强、张国立等80多位明星响应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演员委员会倡议,支持自降片酬。
演员降薪倡议能否落地?“烂片”横行现象如何终结?在28日闭幕的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公众普遍关心的演员片酬问题,仍是一个“不可言说的秘密”。受访导演、明星大多三缄其口。在走红毯环节,记者试图向多位明星提问,但均未得到回应。
整个剧组为演员打工已成为行业现象
业内人士透露,一线演员拍一部电影,片酬最高可达到5000万元人民币,二线演员和三线演员片酬不等。根据爱情片、喜剧片、战争片等不同影片的制作成本分类,演员片酬所占的制作成本从50%至70%不等,有些甚至高达90%,明星的市场影响力和粉丝数量成为唯一评“价”标准。
在影视产业迈入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些明星一边保持着新鲜感和曝光度,一边漫天要价。一些港台明星直言,在大陆拍电影“相当赚”。明星只要有话题性就有知名度,有知名度就能影响市场。本届电影节台湾地区电影代表团团长朱延平导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些台湾、香港一线明星在大陆拿的片酬往往是本地的5倍。
有年轻导演向记者透露,在业内,没有高片酬根本“请”不动大明星。大腕出演的电影永远卖座,年轻导演拍摄的电影则永远无人问津。“这样下去恐怕再做不起好片子。”
“有些电影号称制作一个亿,我觉得用不了1000万元就能拍,剩余的9000万元很明显都给了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前宽对记者直言,目前国内一部电影的演员酬劳可能占据整体制作成本的60%,甚至更高。整个剧组为演员打工已成为行业现象。
影视行业内部分人员薪酬过高问题已引起业内关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演员委员会近日发布消息称,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制片、导演、编剧、演员四大委员会,联手发出倡议抵制影视作品“向钱看”,呼吁演员作为公众人物,传递正能量从自身做起,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并促进影视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良性发展。
演员片酬过高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在2010年,一些演出公司就发出演员降酬的呼吁。然而,两年过去了,演员片酬有增无减,明星云集的烂片更层出不穷。《三枪拍案惊奇》《富春山居图》《大笑江湖》等影片虽然票房不俗,但在影迷中的口碑甚差。“烂片”实际上在牺牲大牌明星的口碑、吸引力和个人信用品质。
一位台湾导演表示,明星效应功不可没,有些高片酬就是高得值。比如,花费1000万元邀请周杰伦担任男主角,他能带来2000万元的赞助。在一些商业片只想通过明星赌一把票房的同时,一些小成本制作的艺术片得不到在院线上映的机会。比如,贾樟柯小成本制作电影《小武》《站台》《任逍遥》等艺术片难以与大众观众见面。长此以往,在并不均衡的市场环境下,观众的欣赏品味也越来越单一。
在美国,电影本身除了注重明星之外,更善于开拓其他各类经营手段,比如系列片概念、荧幕偶像、导演风格等,这种“明星+类型”的营销方式往往保证电影拥有长达十几年的生命周期,一些经典影片在院线上映长达三四个月也不足为怪。一些创造票房神话的《星球大战》《骇客帝国》《碟中谍》等好莱坞大片都是例证。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索亚斌说:“演员靠艺术片来赚名声和艺术追求,靠商业片赚取利益,这是行业内很常见、并且应该鼓励的现象。”有专家指出,范冰冰的《苹果》、秦海璐的《钢的琴》正是这类“聪明”的作品,这些演员在赚取票房的同时赢得口碑,再反过来提升名气、创造更高票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