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朗思传媒公司是中国电影海推公司在美国的代表处,帮助海推公司在美国市场为中国电影做推广。他们将中国影片拿到影院去放,也同样卖不动。“我们送票给人家,能来的还是不少,如果是卖票就少了,一个影院九十几个座位,十多个来已经不错了。”朗思公司总裁钟俊刚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万达买下AMC院线,让不少中国人似乎看到希望,这是不是意味着更多中国影片可以在美国商业院线放映?钟俊刚并不这么看:“可以放,但是有人看吗?没有观众就意味着亏损,哪个影院愿意做赔本的生意?”
好莱坞六大公司一半以上都被其它国家买了,但美国人似乎并不担心。“索尼买了哥伦比亚,也没跟日本人有任何瓜葛,没拍过一个日本题材影片,也没跟日本合拍。”周铁东向记者分析,他以夏威夷举例,“夏威夷白人仅占5%,中国人占25%,韩国人占23%,日本人占了27%,夏威夷是美国国土,美国人却变成提着相机的游客,但那还是美国。美国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每年全球有五十多亿人次观众通过美国影像被美国文化渲染,这才是最大价值。”
同样是亚洲电影,钟俊刚的小孩喜欢看韩国电影和偶像剧,对韩语也产生了兴趣。他问为什么,孩子们告诉她,他们喜欢看年轻人的感情。韩国传统文化就藏在这些时尚包装下。“中国电影都是讲深奥的、沉重的话题,忽略了在年轻一代上下功夫,偶像电影少。但你不要忘记,天天干活那么辛苦,回来你让我看又深奥,又跟我们完全不搭边的,谁会看?”他说。
“还不能当成一笔生意”
苏彦韬是中美电影节的主席,也是洛杉矶鹰龙传媒公司总裁。鹰龙2004年牵头创办中美电影节,连续办了九年。当中国电影急切地想与世界交朋友的时候,“电影节”成了最为直接与快速吸引眼球的一种方式。
苏彦韬回忆,最初的电影节更多像一个电影展,没有颁奖,就是组织四五部中国的小成本电影到美国小规模免费放映一下,也没有什么效果。
第三年,苏彦韬开始增设颁奖环节,举办论坛。第四届,电影节开始往“高规格”走。时任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被请到电影节,得到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的贺信,小布什在贺信中写道:“中美电影节是庆祝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作出贡献的一次盛会。”美国电影协会主席麦克·莱恩也应邀参加了那一届电影节,成为电影节共同主席。因为中美两国官方参与,民间的中美电影节获得了某种合法身份——是政府鼓励、推动的项目,此后,电影节的规模开始越来越大,2012年,参加中美电影节展映的国产影片达到了150部。
苏彦韬为参展影片提供在美国亮相的机会,一般展映地点是华人聚居的洛杉矶、旧金山,商业院线、艺术院线,大学、博物馆、城市图书馆或是文化中心、社区中心,都是展映场地。他们也帮华夏电影集团的影片在美国销售。2012年,通过电影院、电视台、网络三种渠道,他还为中央新影建立了新影剧场,借此推广中国纪录片。
这里确实发生了一些中美合作的故事。2012年4月,《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和搭档佩斯成立的卡梅隆·佩斯集团与天津电影集团合作,将佩斯集团中国总部落户天津,进行3D影视制作和设备研发。天津电影集团董事长王大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他认识卡梅隆,就是通过中美电影节。
更多的时候,中美电影节则像是一个中国电影的“形象工程”,宣传的意义大于对实际销售的帮助。
“一直到今天我们都不赚钱,也没拿过中美政府一分钱,这不是政府行为,是民间行为。中国电影在海外目前不能当一笔生意去做,它就是一个理想。”苏彦韬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下一页20美元,卖不卖?上一页12下一页
(编辑:Yang)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