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外生活:养狗是唯一能实现的爱好
华西都市报:在华西大讲堂上,你和大家讨论了“电影让生活更美好”的话题,能流露下你的业余爱好吗?
贾樟柯:我爱好养狗,养了一条拉布拉多犬,这是目前唯一能实现的爱好。还有很多爱好,比如旅游。但通常都是拍戏时去的,旅行变成了出差,比较麻烦。所以,现在每天早上出门遛遛狗,对我来说就已经很不错了。
华西都市报:你为上海世博会拍摄了纪录片《海上传奇》,有不少对建筑的思考,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有自己的标记性建筑,如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央视新台址等,您如何看这些建筑?成都的建筑给你怎样的印象?
贾樟柯:建筑还是要考虑很多。我爱好两种极端建筑。一种是非常考虑人居环境,舒适性,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还有就是,我也比较爱好实验性建筑,比如北京的歌剧院、中央电视台台址、包含鸟巢。我感到这些建筑矗立在那里,就提示着一个城市的精力,能给人一种心理暗示,告诉人们这座城市所具有的摸索精力。在成都,我还没看到实验性建筑,但合适人居这方面却还是做得不错的,是我爱好的。
关于同行:张艺谋的片子再烂也是大师
华西都市报:转型接拍商业片的话,你担不担心票房不幻想?
贾樟柯:我从不担心票房。只要你按商业片的规律办事,就不会有问题。拍商业片跟文艺片不同,不能羞羞答答。既然是拍商业片,那么在演员选择,剧情设置等方面,就特别讲究高兴点的设置。那跟文艺片含蓄式的逐渐浮现、内敛方法有很大差别。至于我的影迷,我也没有这样的担心。毕竟贾樟柯还是贾樟柯,创作理念没有变,只是换了一种表现方法。
华西都市报:《唐山大地震》正在全国热映,你看过这部影片吗?哭了吗?冯导在商业片上一直很成功,你感到他的影片对你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处所?
贾樟柯:片子还没看过,筹备回北京就看。冯导很明白自己的定位是在商业电影,知道观众的需求,然后通过电影去适应和满足这些需要,去拉近同中国观众的距离感,我感到他是有很诚实的商业片态度,很虔诚这种态度。这一点很难得,也是非常值得我借鉴的。不管你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态度很重要。
华西都市报:冯小刚导演前天曾说“中国电影界没有真正的大师”,你怎么看?像陈凯歌、张艺谋这样的大导演,你认为是不是大师?
贾樟柯:我个人认为,中国电影还是有真正的大师。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他们在我心中,就是大师。陈凯歌的《黄土地》、《霸王别姬》拍得非常出色,曾让我落泪,张艺谋的《红高粱》、《活着》,让我热血沸腾,冯小刚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这些优良影片,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就足以证明,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大师。
中国有许多优良电影导演,谁也不敢保证拍每一部电影,都是叫好又叫座的好片子。假如说,一个优良电影导演,拍三十部电影,观众请求他三十部电影,全部要拍成经典,这是不客观的,也做不到的。但我认为,张艺谋的片子,虽然不敢说,每一部电影都是叫的好片子。但张艺谋的电影再烂,他也是中国电影的大师。
记者手记
贾樟柯:一个如此平民的男人
12年前,贾樟柯凭借《小武》横空降生。这部片子和他此后拍摄的《站台》、《任逍遥》构成他的故乡三部曲,西方影评人说“贾樟柯发明了中国乡镇”。这些年,在中国电影圈,他被认为是保持用电影去关注社会最普通人群,一直保持面向当下和现实的领军人物。
贾樟柯和他的镜头语言一样,温和、淡定。他讲述了他在山西偏僻的小县城的往事。他说,他自己特别不爱好吃窝窝头,这是一段关于贫穷的童年记忆。出生在山西汾阳一个大杂院里的贾樟柯,每天跟着父辈们吃的窝窝头和高粱面。正在上小学的贾樟柯经常在放学前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一听到放学铃声便往家里冲,这是贾樟柯第一次领会到“只能吃窝窝头的贫穷”。后来,贾樟柯忍不住了,告诉母亲说不想吃窝窝头,母亲便告诉他“吃窝窝头才干长高”,比同龄人长得矮小的贾樟柯,听了母亲的话,不再闹别扭。只是而今,贾樟柯不用再吃窝窝头,也不会像时下“怀旧”的人们那样,把窝窝头当“怀旧食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