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江津区李市镇孔目村的村民肖侦贤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能够住上崭新明亮的房子。肖侦贤告诉记者,她家的祖屋原来在距离新居大约300米左右的山腰上,有260平方米,虽然面积很大,但早已破旧不堪,成了危房。去年以来,当地政府对农村建设用地实施复垦,她家才有换房的机会。
肖侦贤家乔迁新居得益于重庆市正在试点推行的地票交易促城乡统筹发展试点。2008年12月4日,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市,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全国首个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在重庆市远距离、大范围置换的地票交易,解开城市发展扩张缺乏空间,农村建设用地闲置的疙瘩。截至2010年6月8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共交易地票20000亩,成交额为21.36亿元,成交均价10.68万元/亩,最高成交单价14.50万元/亩。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学院院长周其仁认为地票制度设计属全国首创,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政策创新。
地票与住房梦
江津区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主任李正清介绍,江津区从2007年开始就开展农村宅基地复垦,把分散的废弃宅基地复垦成耕地,增加耕地面积4180亩。
肖侦贤给记者算了笔账,买新房获得了四个方面的优惠或补贴。第一,可以持宅基地复垦证在村里新建的居民点(即巴渝民居)按照成本价的80%买一套住房,也就是说巴渝民居的成本价是650元/平方米,面积180多平方米,相当于政府补助24000元左右;第二笔是购房补助,一次性补贴30000元,按260平方米计算,大致是按照115元/平方米的价格进行补贴;第三笔是响应巴渝民居建设,市、区两级部门补助6000元;第四笔是原宅基地复垦成耕地后,除去原房屋占地面积之外的复垦地,每亩可获得1000元补助。按孔目村巴渝新居建设标准,一套房子11万多元,肖侦贤家购房省去了一半多的购房款。
孔目村村支部书记张福云告诉记者,目前,全村已有32户村民通过宅基地复垦,获得购房优惠或补助,住进了村里统一规划建设的新居。新居配套齐全,通了水电气,建筑设计符合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他说,原来山坡上错乱无序的房子已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耕地。通过复垦,全村腾出了数十亩耕地。
江津区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全区人均宅基地占地达198平方米,如果将之减少至国家规定的150平方米以内,就可以腾出建设用地指标8.25万亩,长远如果全部作为地票交易,以每亩9万元计,将获得资金70多亿元。如果再加上大量废弃和闲置的农村公共用地,可带来近百亿元的资金,投入到农民收益、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
农村土地交易所从事地票交易
所谓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以票据的形式通过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拍卖。
地票购买者包括土地储备机构、园区建设单位、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自然人。
重庆地票交易制度创新的一个大背景是:征地矛盾愈演愈烈,而广大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却大量闲置。虽然我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土对策层出不穷:未批先占,多占少补,占优补劣,甚至刷绿漆、挂绿网迷惑国土部门的卫星遥感。如何找到一条中间道路?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局长张定宇说,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存在几大亟待解决的矛盾。
一是城乡建设用地失衡,城市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农村用地增减率与城镇化进程极不协调,造成了大量闲置浪费。重庆市近十年来城镇化率提高了25%,但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率不到1%。以记者走访的江津区为例,全区近40万农户中约有23%已经完全放弃了农地耕作,闲置或半闲置的建设用地粗估可达近3万亩,不少农民进城镇生活后,农村老宅无法处置变现只能任其闲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