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涉及全国1457宗闲置土地的《有关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闲置情况表》在业内引发广泛讨论。土地闲置,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业内的老大难问题。究其原因,有人怪企业自身,有人说政府所致。但一个基本的现实摆在面前,就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某种程度上说,有时“囤地”比“盖房”赚钱。而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升值本应属于全民财富,非开发商之功,但高企的房价似乎意味着这一切要民众“埋单”,而不是利益共享。
1457,意味着什么
日前,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展开的大规模调研结束后,一份涉及全国1457宗闲置土地的“黑名单”迅速在各大媒体流转。8月14日,《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以“1457宗闲置土地”为关键词,在百度进行搜索,仅仅用时0.002秒,显示出的相关网页已达近30万个。
在引发各界关注和热议的同时,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到底是谁导致了土地闲置,土地闲置的量又到底有多少,当前的土地出让管理制度能否根治“囤地”?
一份闲置土地“黑名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开发商坐等土地升值。有开发商曾公开表示,这年头囤地要比盖楼更赚钱。
记者看到的这份《有关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闲置情况表》详细列出了涉及的省区市、项目名称、闲置土地的受让人、合同编号、合同签订时间和约定的开竣工时间等内容。截至去年9月30日,全国闲置土地总计达1457宗,闲置面积达9772公顷,合同价款256亿元,而且70%以上为住宅用地,涉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
其中,北京、广东、海南、江苏、重庆、贵州等地成为闲置土地的典型区域,其闲置土地数量占全国的近七成。更出人意料的是,这份统计表中竟然没有上海市。
在这份“黑名单”中,不乏一些知名大型开发商的旗下项目,包括泛海建设、新世界地产、华润置地、和记黄埔地产、中远地产、万通地产等。一些大型央企如中国联通、网通旗下的公司也包括在内。尽管泛海建设、新世界地产、华润置地和万通地产等对此已作出回应,如泛海建设8月3日专门为闲置用地一事停牌,发布公告予以解释。但这未能阻止其股价的波动。8月4日当天,泛海建设股价下跌1.79%,5日跌幅达3.65%;华润置地4日股价下跌4.05%,5日下跌3.38%。
记者注意到,这份“黑名单”中的许多土地闲置期已达10余年。
以广州为例,此次“上榜”的地块共54宗,包括花都、增城、白云、番禺等远郊区域及天河、海珠、越秀等中心城区,有的地块闲置时间已长达17年,闲置时间最短的也有4年之久。而这54宗地的用地面积近192公顷,总出让金额不到6亿元,如果以容积率为2计算,平均楼面地价每平方米仅约153元。按目前广州的地价水平衡量,这些地块早已升值数十倍。
而在北京160宗闲置土地名单中,有130宗购地合同签约时间在2004年8月26日至31日之间,占所有项目的80%,“8.31大限”之前的“抢滩”现象十分明显。
无论出现何种现象,被界定为闲置的土地都应受到政策与制度的约束。有媒体报道称,国土资源部已将这份“黑名单”交予银监会、证监会进行风险排查。并称该名单已由银监会转发给各地银监局及金融机构,要求各地金融机构立即开展一次风险排查,并在7月15日前将排查结果上报给当地银监局或银监会相关监管部门。根据4月份“新国十条”规定,对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证监会相关部门暂停批准其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的要求。
不过,国土资源部此前曾表态该名单并非国土部发布,因此不做评论。截至记者发稿时,国土资源部网站上也未有相关数据发布。
但据一位银行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很多银行目前正在秘密彻查这些项目的具体情况。“上级部门督促我们要加强对存在土地闲置情况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信贷风险排查。”广州一家国有银行负责人也透露:“银监会下发了1457宗闲置土地的具体情况,让我们从侧面去跟土地的开发商了解闲置原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