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调控成效初现的当口,监管部门的任何一个表态都被业界解读为断定调控走势的重要信号。
6月15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银监会”)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报》(下称《年报》)。
《年报》表现,2009年银监会已将房地产信贷以及个人贷款业务纳入重点监管范畴,今年银监会持续严查这一范畴的风险。
“随着房地产市场不断定性地逐步增加,今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中的不审慎行动可能加剧,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链条效应或将重现,信用风险隐患可能上升。”《年报》对今年房地产贷款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预估,而“风险上升”则成为其断定的重要调性。
“毫无疑问,时值楼市敏感期与焦灼期,这一《年报》受人关注不难懂得。”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收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现,“银监会对于今年房地产信贷所做出的断定,也与前段时间各家银行压力测试成果有关。”
对此,一位银监会内部人士表现认可,并表现,“风险上升”的断定并不意味着银监会将出台一些更为严格的信贷风险隔离措施。
“作为监管部门,风险预警是常态化的工作。银监会最近一直在做逆周期风险管理的工作,在楼市波动期,这种断定不难懂得。”上述内部人士强调。
风险链条效应或重现
在此次银监会对于2010年房地产信贷风险的断定中,“风险链条效应”的说法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
“这表明银监会已经意识到了房价波动对于房地产行业全部链条的作用,而且房价波动对其他贷款的沾染也被注意到了。”上述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在郭田勇看来,“风险链条效应或将重现”则与2008年深圳曾一度呈现过的“断供潮”有关。“由于楼市进入波动期,如果楼价大幅度下调,将难免会再次呈现‘断供’风险。”郭田勇为记者说明,“一旦‘断供’范畴加大,则可能进一步将这一风险放大,下降人们对于楼市远景的预期,进而会影响到土地等一级市场,银行也不能置身事外。链条效应的断定实际上并不新鲜。”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银监会的这一表态再次显示,虽然从近期房地产市场表现看,一系列调控措施已经取得明显后果,但房地产调控仍不会放松。“《年报》表现,监管部门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依然非常器重,房地产市场风险与信贷风险的剥离程度越高,就意味着房地产贷款将进一步严控。”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表现,《年报》中对于未来的断定,并没有超过平时的调性。
“行业的波动确定会影响信贷资产质量,这算是比较正常、自然的风险提示。”某股份制银行地产信贷相干负责人在接收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现,由于信贷市场基础上是用抵押物作为担保的,在楼价波动期,有可能呈现抵押物不足值的风险,也有可能呈现销售金额比预期的小,销售周期比预期长等情况,这就会导致呈现流动性的风险。
在他看来,调控后果本身就是一种滞后性的表现,“逻辑上讲这是非常正常的,如果说这就意味着还要持续打压,则有点过于简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