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处所面,谏言者们思考的问题是:国家的土地供给打算是有了,但怎样变成有效的土地供给?
2009年,全国土地供给打算完成率约为55%。2010年,鉴于前5个月北京等三大城市仅完成打算的20%的局面,18.5万公顷供地打算最终会否再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仍是悬念。而土地供给的有效增加,事关未来房屋供给能否跟得上、供需是否会再度失衡、房价是否会再次反弹等若干系统风险。
朱中一认为,目前土地供给打算不能有效完成,关键在于处所政府对土地交易底价定价过高,根源还在于对土地财政的依附。
在金融和土地两大房地产核心环节外,苗乐如进一步认为,中国房地产业的核心问题是结构。投机疯长、炒房猖狂和房价飙升,都是住房结构不合理的具体表现。
以北京为例,目前政策性住房约占市场总量的30%。而国际上公认的住房结构较为合理的两个地区,新加坡政策性住房约占市场的50%,香港也超过49%。苗乐如据此认为,北京市政策性住房惟有达到50%~60%,供需才算基础平衡,市场把持才有基础。
另一个结构失衡体现在房地产业态层面。朱中一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谈及在三亚市调研时的领会认为,三亚市90%以上的购房者为外地人,房屋空置现象严重,是对当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他建议三亚市应多发展产权式酒店等持有型物业,进步资源应用效率,下降泡沫风险。
计划数据缺失
朱中一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起草建议稿过程中,他遭遇了一个现实的为难:可供参照的全国性住房基础数据并不清楚。
自1985年第一次全国房屋普查工作以来,住房范畴内大范围的家底摸查已中断了25年。而这25年,中国房地产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更,住房基础数据的更新却没有及时跟上。例如: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进城带来的住房需求量增加,行政区划调剂导致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统计口径变更,以及城市存量房资产多少等,均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
鉴于此,朱中一在建议稿中呼吁,应进行一次全国范畴的房屋普查,以准确数据作为决策根据,科学制定未来五年的住房发展计划。朱中一认为,目前各城市按年度制定的廉租房等保障房落实打算,过于局限。未来五年,全国住宅建设范畴应有一个整体的计划,各类住宅的合理建设范围,应在数字上明白计划。除了强调数字计划,建议稿还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应加强房地产政策长期计划,稳固政策预期。
朱中一认为,虽然自2009年年底至今的国十条新政,房地产调控态势始终保持了政策的持续性,但是不断有政策出台,使稳固市场预期成为挑衅。如果政策预期不稳固,开发商就不敢投资,就会加剧目前住房供给不足的局面。所以就很难保证房价会在调控松懈时再次呈现反弹。
与这种担心相呼应的是,2010年前5个月全国房地产投资情况相当不乐观:国土资源部曾断定今年全国的土地供给打算是18.5万公顷,但前5个月,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一线城市住宅用地实际成交量仅占供地打算的20%左右,二、三线城市的履行情况也不幻想,土地流拍频现。
总结过去几年的调控-空调怪圈,十二五计划谏言者们广泛认为,房地产政策不宜多动,稳固压倒一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