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傅沙沙)常住流动人口达到700多万,人口总量以每年54.3万的速度膨胀,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接近20%,高新人才缺乏———市政协的上述调研显示,首都北京在人口问题上正面临总量增加过快与结构不合理的现实。
昨日,市政协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增进首都人口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建议案》,从户籍改革、生育政策、居住证制度等方面给首都人口问题“开药方”。
调研显示,截至去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已达1972万人,其中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726万人。2006年起的4年内,北京人口年均增加54.3万人,70%是流动人口。调研组预测,按这种态势增加,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预计将达2500万人,远远超出城市总体计划中“2020年把持在1800万人”的目标。
同时,北京人口结构问题也日益凸现。2009年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者比例高达18.3%,预计到2020年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达29%。城市功效核心区人口密度大,是拓展区的16倍、生态涵养发展区的64倍。
分析北京人口急剧膨胀的原因,市政和谐研组认为,除了全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人口向发达地区流动等因素外,北京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也有义务。
调研报告指出,在人口服务管理上,政府部门各自为政,未形成工作合力,服务管理法规不健全,协作配合的服务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使北京逐步形成并发展出了流动人口赖以生存、自我服务的次生经济圈。加之北京经济发展中存在深层次结构问题,“工业不强、高端不高”,经济增加必定程度上仍需要依附劳动力和资本大批投入。
建议
尽快成立首都人口委员会
市政协建议,尽快成立首都人口委员会,借鉴首都计划委员会模式,制定重大人口决策,研究重大人口问题。鉴于国务院对调控首都人口范围的明白请求,市政协建议北京市委市政府向国务院提交专题报告,申请对首都人口范围调控的特别管理政策。
长期研究人口问题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现,“设立首都人口委员会”的提法早在“十一五”期间就已经呈现过,当时称为人口发展委员会。建议案中删除了“发展”二字,让该委员会的职能更加集中。陆杰华表现,目前,北京和中央驻京单位均可审批进京户口,在首都人口委员会的架构下,北京和各中央单位间对进京名额审批上可以做到互通和谐。
出台可享公共服务居住证
市政协表现,加快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制定实行,重视与户籍改革制度之间的连接配合,以居住证作为享受流动人口出租公寓、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凭证,以劳动就业、投资纳税等作为户籍改革参考的重要根据。
陆杰华认为,居住证的推广还有必定难度,综合上海、广州等地的经验,居住证应与户籍改革连接起来,即办理居住证是需要门槛的,且在必定年限后能转为北京户口,与目前懂得的单纯享受城市服务不同。
对于目前建议案中提到的“流动人口居住证”,因为其仍然是人口二元化管理,不太符合我国目前城乡一体化改革方向。
加大向年轻劳动力开放户籍
应认为北京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和紧缺技巧工种等为标准,适度加大对外来年轻劳动力的户籍开放力度。兼顾考虑政策调剂所可能产生的人口压力与缓解老龄化的积极作用,适时有序完善现行生育政策,增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实时动态监测全市人口变更
市政协还建议,建立公安、民政、卫生、就业、计生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对全市人口的实时动态监测并建立预测预警机制。
现状
资源 1/3用水靠库容和超采
调研报告显示,北京98%的能源靠外地调入。北京属严重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领量仅为全国平均程度的1/10,年均用水量的近1/3靠耗费水库库容、超采地下水以及应急水源常态化保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