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化名)现在的心情有些复杂。作为某合资寿险公司的首席市场官,他深谙国内保险市场竞争的激烈:近50家寿险公司分食一个尚未做大的“蛋糕”,各公司唯有各使其招,“演变到最后,就成了价格战、佣金战,重投资、轻保障。”
尽管并不认同这种粗放式的经营理念,但他和他的同行们还是跟风去做了。“我们有来自股东方面的压力,不跟风的代价只会是市场份额的下滑。”他说,“如果抛开目前非理性的竞争环境去看的话,原则上‘这’算是个大利好,是回归保障的勇敢尝试。但事实上,也是挑衅保险公司定价才能、风控才能、投资才能的多重大考。”
李力所说的“这”指的是《关于人身保险预定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看法稿)》。7月9日晚,这个被业内简称“2.5%铁律放开”的文件,突然呈现在保监会官方网站上,其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保险股闻风大跌,市场模糊流露出一丝复杂犹疑的气味。
1、三年三议放开
“2.5%铁律此时要放开”可以说出乎市场的意料。
“前几年,保监会组织大家讨论过这个事情,当时传统险预定利率低于银行存款利率,不利于保险销售。但目前不存在这个问题了。”获知预定利率放开正在征求看法,一位保险业专家在接收本报记者采访时不无惊讶地表现。
为业内人士所熟知的是,预定利率,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承诺给客户的投资收益率。自1999年以来,传统险的预定利率一直固定在上限2.5%。
正如前述的专家所言,“2.5%的铁律”实行这十年来,缭绕预定利率要不要放的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摆在桌面上讨论了。在2007年和2008年,监管部门曾两次向业内专家小范畴地征求过看法,两次均是闭门会议,低调中流露出改革的谨慎。
这两次的闭门讨论的一个背景是,当时遭遇加息周期,传统险预定利率和银行存款利率呈现倒挂,对保险销售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虽然,2.5%预定利率上限使得传统险成为保险公司内部公认的边际利润率最高的产品,但叫好不叫座的为难随之而来。相对于万能险、分红险等新型人身险产品,以及其他非保险类理财产品,传统险的光芒日渐暗淡,吸引力渐失。
为此,监管层考虑调剂预定利率。“预定利率2.5%的上限规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护了保险市场向良性发展。但在如今的形势下,这一明显低于市场平均收益率的利率,成为制约传统险发展的瓶颈。”一位业内人士说。
但事实并未如想象中那般顺利。一位熟悉改革过程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两大因素,改革工作陷入停止。一来重要是受到了部分保险公司,尤其是范围相对较大的公司的反对,他们重要是担心小保险公司借价格杠杆挑衅大公司的渠道优势;另一个因素,是2008年下半年开端进入降息周期,预定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倒挂对保险销售的负面影响逐步消散,导致推动改革的动力明显不足。
搁浅两年后,监管层第三次征求看法。但此次没有选择低调的征求业内看法,而是直接颁布于众,这令业内大感意外。市场人士据此猜测,此次监管改革的决心已定。更有坊间传闻称,8月份可能就要正式实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