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打一手护,在政府左右摇摆的艰巨决定中,中国楼市缓慢地进行着“去泡沫化”之路。
2010年开端的楼市调控已过百日,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今年1-6月房地产市场的相干数据,6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降落0.1%,这是近15个月来房价首次降落,但微乎其微的降幅也可以看出,楼市调控的矛头——房价目前依然相对坚挺,上半年楼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但政策的预期后果还未完整达到。
“中国楼市的去泡沫化之路上,最大的阻挡还是政府尤其是处所政府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局局长程秀生认为。
政策剑指“泡沫”城市
尽管部离开发商和专家试图用供不应求来说明楼价高企,但这显然难以掩饰千真万确在楼市堆积的泡沫。
有关数据显示,按户均收入来看,估计北京居民买一套房需要25年,上海和深圳大约需要35-40年;而同样的指标,柏林居民买一套房只要3年多,纽约为6年多,东京为8年多,中国香港为20.8年。
“中国几大城市房价可能已是世界最高的了。”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指出,证明中国大城市房地产存在严重泡沫的另一个证据是,租房的年收益远低于定期存款,租金更低于当地银行按揭贷款,可见,中国一些特大城市房价太高,确定有泡沫。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也指出,房地产资产泡沫值得器重。
而值得注意的是,调控政策矛头所指,正是这些房价过热、泡沫严重的大城市。近期的统计数据显示,调控政策也确实正在这些城市施展作用。比如上海、深圳和北京等房价过热的城市,从上半年调控政策出台以来,成交量均应声而落,“零成交”也频繁呈现。而哈尔滨、合肥、昆明等二线城市,楼市均价反而在保持着小幅上涨。
“国务院的调控政策可以看出正是针对这些楼市有泡沫的城市,而像合肥等价格一直保持较低涨幅的二线城市并不在调控范畴。”北辰实业副总曾劲说。
谢百三也认为,百日调控中,国务院是要对部分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进行坚决调控的,对二线城市、中小城市没有过火调控之意,实际上是盼望通过这种差别化政策,保持中国经济仍能有较高的增加。
政府纠结延缓去泡沫
除了差别化的调控政策,政府在楼市调控中多个“引而不发”的政策,也裸露出政策面的抵触心理,这也使得调控政策出台百日以来,“去泡沫”成效并不明显。
在程秀生看来,尽管上半年政府楼市调控政策不下10条,但真正掐住高房价脖子的只有信贷政策,尤其是二套房政策。
谢百三也认为,真正的调控就是房贷把持很严,风传的“房产税”等其他政策未出台。“引而不发”反应了中央政府本身的抵触:中国宏观调控方向、目标扑朔迷离。又想打泡沫,又不敢打逝世;既不想成为当时房价狂热再狂热之迪拜,又不敢成为经济大萧条20年之日本。
而房价泡沫还负载着中央和处所的利益博弈,作为处所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房地产低迷影响到土地市场,导致土地成交低迷,必定严重影响处所政府的财政收入和GDP。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崔新生表现,因处所政府不能作为发债主体,即开端向手中安排的土地要效益。与各种开发区和城镇化同步相互烘托,土地及房地产的非理性泡沫价格一发不可收拾。
“通过土地出让、特别是竞价拍卖等等方法,处所政府凑集大批的自主财富。由于缺失产业投资定价机制,即如何将土地出让收益,进行产业投资组合设计,为处所政府打造优势或主导产业,因此,房地产业的任何政策波动,都将使处所政府和房地产商、购房人充满非理性恐慌,间接推动房地产价格持续虚拟爬升。”崔新生指出。
另外,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指出,房价下跌的另一成果是银行坏账的增加,到头来仍需中央埋单,因为银行大多是国有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