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面临的诸多“两难”问题,阐明我国宏观调控系统及方法还不够完善和成熟,经济自身还存在许多未被发明和克服的内生问题,对此我们要有深入认识。当然,市场经济发展到必定程度,打算经济时代那种一项政策出台便一夜之间转变市场走向的局面已经不可能再呈现,各种市场主体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政府出台的政策已经难以非常全面地照顾到每一个阶层的利益。我们不能期望宏观调控面临的所有“两难”问题能够被一个或一组有效的措施在短期内解决,只能适时地对宏观调控对象、目标、措施等进行相应的取舍和调剂。事实上,回想前期数次宏观调控,也会发明每次调控都会按照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适时变动,有时动作大些,有时只是微调。
因此,眼下要想解决“两难”问题必须有所取舍。
在调控目标上,本来更为重视“保增加”,现在全球经济已经复苏、回升,我国经济更是高速增加,所以今后的目标应更加重视“调结构、重民生、促就业”。
在调控对象上,要差别看待,有保有压,避免中央出台经济刺激或压缩政策后,各地皆大欢乐或被一棍子打逝世。同时,一些重点调控对象要根据形势的需要加以取舍和选择,例如房地产行业中的投机、投资行动应成为重点克制对象,而保障房以及其他民生项目应重点支撑。
在调控利益分配上,应更重视大众利益,政府应主动减少甚至放弃在经济运行中的自我利益寻求运动。宏观调控使得政府更多地介入到经济运动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自我的利益寻求,例如在“保增加”的目标下,一些处所可能更多地通过拉动投资来保证GDP增加,而对经济和谐发展的问题考虑得较少。在房价调控方面,一些处所可能会为了本地的财政收入以及GDP增加,下降政策履行力度,间接地就义大众的利益。
在调控方法上,要正确处理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之间的相机决定问题。目前我国出台的调控政策包含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区域政策、对外经济政策等,但重要的还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们在对财政、货币政策进行相机择宜的同时,还要注意与其他调控方法和谐应用的问题,只有多管齐下,才干解决“两难”问题,维系经济增加的长期稳固性和持续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