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挺月余,曾宣称资金完整可以挺一年的开发商群体开端呈现内部分化,从恒大迈出降价的第一步到如今的万科、绿地出手调价,“早降比迟降好”或逐步为业者所共鸣。身处漩涡中心的这三者绝不是笨鸟,都有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一直“绯闻”缠身的恒大无疑是甜头尝足的先行者,尽管缭绕恒大8.5折降价是否“假跳”的争辩至今未休,尽管其身陷对赌的协议而为股价舍房价的报道在得到回应后仍存疑云,尽管压缩采购成本被诸多供给商诟病,但其确实成为现实得益者。数据显示,其仅仅付出了销售均价环比降落2.2%的代价,便获得了5月合约销售额40.5亿元,同比增3倍的硕果,保了销售又保了股价,算盘确实打得精妙。恒大这步妙招至少阐明了一个问题:购房人的真实期望值并不高,市场其实很宽容。
指望房价的暴跌甚至腰斩,不符合政府出台调控政策的初衷,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须,也不是中国主流社会群体的真实需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白提出,要“发明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现实是,多数中国人的财产性收入起源还是房子。这样,我们就不难懂得,为什么调控的目标是“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增加”了。
依此思路,我们不妨接着尝试解读万科和绿地的算盘。万科是行业龙头,但其在2007年率先降价的举动饱受行业诟病,并引发诸多的业主请求退房的纠纷,此次缓一步出手很正常。万科是一个打算性极强的规范公司,当公司的销售额持续数月难以完成既定目标时,就必定有促销手段推出,且因为有了恒大的前车之鉴,促销力度和促销区域也易于把握。而绿地首先是产品线散布以二三线城市居多,以往土地成本较低,具备降价资本;其次其去年斥巨资在多个城市购置地块,购地投入已超过了万科、保利,其中还包含大批沉淀资金的商业地块,而其上市仍“没有时间表”,存在资金压力,迅疾出手便不难懂得。况且,绿地采用的降价策略相当精明,对于老项目做“增配”,对于新项目用“低开”,这就规避了有可能引发的业主不满。
现在摆在全部行业面前的难题是,如此重量级的“鲶鱼”来了,该如何的应对?
适度的调剂当属必定。对于中低价商品房而言,刚需、改良型需求和良性的投资需求依旧存在,增配不加价或是新盘低开都是完整可借鉴的伎俩,而10%~20%的降幅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对于多数项目,这均低于今年前4个月的整体涨幅,可堪蒙受。这次调剂,也是楼市调控能否帮助房地产市场筑底的要害。
而对于专注豪宅的开发商,则面临着空前的难题:“高端不动产是资金永恒的避风港”这一神话必将被打破,因为无论房产税还是土地增值税,最有必要也最合理的指向必定是这一范畴;由此,在资金流动性注定被收紧的前提下,在实体投资必受扶植的远景下,这种非刚需、靠“闲钱”的投资投机产品,一旦降价,谁来买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