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王女士拨打电视购物电话,购买了一部手机,但手机寄来后,只用了几天,便出现黑屏、死机,后来干脆无法开机。就在王女士无所适从时,一个不显示号码的电话打来。对方自称是“电视购物客服中心”,进行回访,只要客户支付一定数额的押金,就可以免费为她调换更高端产品,且货到后押金全额返还。王女士再次心动,但结果,拿到的却同样是劣质产品,两千余元的押金也一去不复返。
记者调查发现,与王女士有相同遭遇的人很多,有人甚至连续被骗多次,损失达万元以上。
这种回访电话与电视购物究竟是何种关系?什么人在“导演”一个个连环骗局?这种骗局又是如何进行的?
近日,记者根据几名业内人士提供的线索,应聘进入一家电话回访公司,对此类骗术操作全过程进行暗访。
在记者暗访过程中,几名受访者入行前的经历大体相似:二十岁左右,来自外地,学历不高,租住在邻近郊区的狭窄民房或地下室,房租每月三四百元,生活拮据,有人曾做过发单员、学徒等工作,月收入不足千元。
在便道或天桥上,他们无意间注意到粘贴的招聘广告。对方以科技公司名义,高薪招聘“电话推销员”,每月两三千元的底薪外加业绩提成。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对学历及工作经验几乎没有要求。
据这些曾从事电话回访的人员说,这种回访公司的产品全部是假货,成本最多不过二三百元,却要骗客户数千甚至上万元。
日前,按照几名受访者提供的线索,记者来到天通苑,北方明珠大厦内的一家科技公司应聘。面试时,一主管介绍,新员工会有专人进行半天的培训,试用期为3至7天。
每人一天回访百余客户
名单中的客户住址大多在外地,巡视的主管和组长也不断提醒,不要给住址在北京的人打电话。
该公司租用一间办公室,面积大约一百多平米,除去一个扇形的办公区域外,还有三个独立房间。
办公区摆放着几十张带隔断的办公桌,将开放式的办公区分割成一个个小格子,每个格子内均有一部固定电话。角落中,电脑桌上摆放着一台电脑。另外三个房间除去经理室和厨房外,另一间房的布置和办公区一样。
早上不到9点,20多名员工陆续赶到公司。这些员工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其中包括七八个女孩。他们首先敲门,待房内人员通过猫眼确认后方可进入。而此时,几名主管已在此等候。
几句简单的说笑后,一名20多岁的男主管首先提醒员工,将手机集中放置在门口的一个纸盒中,并强调按照“公司规定”:工作时间内,严禁任何人携带和使用私人电话,否则要交罚款。
晨会开始。
会上,主管先对前一天的工作做出总结,点名表扬了几名“成绩优秀”的员工,并向员工下达当天的任务。员工们随即被分成3个小组,平均每人三至四单任务,其中新员工每人一至两单。
记者当天第一天报到,也被编入其中一组。一名员工告诉记者,所谓任务,是指通过业务员“回访”,客户同意发货并留下地址,货物进入邮寄环节即为下单。
随后,主管开始给第一天上班的员工培训。主管是整个办公区的“技术指导”,自称有三四年的“从业经验”。如果有客户投诉或是棘手的交易,主管会出面摆平。而所谓培训,则是向每人发了一份四张装订的书面材料,上面记录着员工每天的打电话流程,并强调新人需要熟记。
之后,每名员工又拿到一张正反两页纸,上面有百余名客户资料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大部分为手机号)、详细地址及曾在电视购物中购买的产品。这些电视购物中的产品大多数为电子产品,包括多种型号的手机、电脑、导航仪等,标价大多在几百元。
记者发现,名单中的客户住址大多在外地。与此同时,巡视的主管和组长也不断提醒,不要给住址在北京的人打电话。
主管说,其所在公司同时在经营电视购物业务,一小部分客户资料来自自己公司,大部分则是从其他经营电视购物的公司购得,购买价格及渠道只有主管以上的公司领导知道。不过,主管表示,这些客户资料是新近信息,几无差错,其中部分客户刚刚完成电视购物,购买的货物还在邮寄的路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