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文/杨柳

编者按
眼球经济并不新鲜,但是发展到今天,它却慢慢变了味道,尤其随着互联网大行其道,眼球“被经济”的机会似乎越来越多。我们想用一些正面的案例,试图去还原眼球经济的原貌。
“信章鱼,得永生”、“信保罗,不挂科”……
2010年夏天,一只章鱼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全球性的盛宴,无论是其憨厚可爱的外形还是神乎其神的“预言力”,都成为个人和商家虔诚追随的原动力。
在保罗身后,全球经济也随着章鱼哥的“神力”大大振兴了一把。“股票章鱼哥”专业服务体验项目出炉;“暴打章鱼泄愤”网络小游戏粉墨登场;印着 “预言帝”等标志的T恤、U盘、公仔和装饰品等商品热销,甚至还出现了“吃保罗专用筷”;在旅游市场,“章鱼保罗”欧洲参观团项目火爆。据媒体报道,海鲜市场的章鱼销量在世界杯后增加了近一倍。
虽然在这个快信息时代,章鱼保罗已经成为了“过去时”,然而它曾经为我们带来的却是眼球的“净化”,意识的“洗礼”。长久以来,我们的视野似乎都在被一些并不大“喜闻乐见”的信息充斥着,从芙蓉姐姐的S-LINE到凤姐那“销魂”的龅牙,从一句“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而迅速蹿红的虚拟人物贾君鹏到因电视栏目《非诚勿扰》而走红的“物质女”马诺……而在他们的身后,更值得关注的还是众企业的盲目买单行为。今天我们重提保罗,更多的是想藉此帮助那些在营销面前茫然无措的商家,让他们寻找到那条正确的营销之路。
“随着网络的兴起,传播成本的降低,人们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这些通过各种手段走红的名人更是频繁地出席各种商家举办的活动,正是因为有企业愿意为他们的行为买单,所以也促使更多的人为了出名而无所不用其极。”某外企营销总监小米形象地称其为“负感官营销”,在她看来,面对浩如烟海的花样营销,不少企业开始变得不知所措,甚至盲目地滥用。
“企业对于营销方式的选择要慎重,营销用好了可以成为企业成长的强大助力,如果用不好真的是‘用它用到杀死自己’。”作为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王新认为营销是把双刃剑,尤其是在营销手段越来越“五花八门”的今天,企业更应该谨慎使用。
不可否认,如今我们正身处一个营销多元与变革的时代,各种各样的营销模式与方法充斥市场,让操作者们眼花缭乱。但总的趋势却是不变的,营销是随着消费者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企业需要擦亮自己的眼睛选择与自身相匹配的营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愉悦用户的同时“愉悦”自身的经济利益。
眼球被经济 企业遭遇营销盲点
随着互联网大行其道,围绕互联网而展开的营销方式也越来越多,就连一些传统的营销手段都要借借互联网的光儿,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很多企业在利益面前开始盲目跟风,和负感官营销一起让受众的眼球大大地“被经济”了一把。
最近网上爆出网络红人“凤姐”30万元代言某胃药的广告片,企业方声称他们请“凤姐”代言为的是在短时间里将产品的知名度冲到最高点,并且表示没有比请“凤姐”代言更好的办法。面对“凤姐”代言的雷人广告,几乎没有网友买账,更有网友表示“宁死不买”,甚至还有媒体对这款产品的批号产生了质疑。
“目前很多人都把眼球经济和炒作联系在一起,这是对眼球经济的误读。尤其是信息不对称的欺骗式营销炒作,更是不可取的。”作为眼球经济这一概念的引入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企业在进行营销时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在产品上添加文化和精神附加值,而不是以欺骗、愚弄消费者为目的。
作为新兴的媒介,互联网的力量日益突显,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网络的聚集效果、口碑效应和传播速度,并且希望利用这种新兴的媒体和最终用户交流并提供相应的产品或者服务,然而当他们真正面对网络这个“自由过度”的营销平台后,又很容易产生营销盲点,忘记了企业责任,忽视了品牌形象,一味地寻求当下的刺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