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商的本质就是一个内容经营者,清科资本投资经理雷中辉对此的另一种诠释是“内容开发运营商”,而商业图书又最能体现出版商在内容经营上的活力和创造力,这是沈浩波他们的强项,数字出版又为他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巨大的思想价值的变现可能。如果这样,民营出版商所策划的类似《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杜拉拉升职记》、《求医不如求己》、《藏地密码》等超级畅销书籍,就应该不仅仅是卖纸书的事儿。这或许是沈浩波加紧打造平台的原因。
“这是资源和资本的战争。”精典博维总经理陈黎明说。今年年初,名不见经传的精典博维从多家出版商的竞争中“夺”走了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破译小说巅峰之作——《风语》,关键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祭出了“千万稿酬”的条件,而麦家曾经是磨铁图书旗下的重要作者。
“现在有很多好作家都想签给我,他们都希望我能给到《风语》这么高的版税,但我只能满足三五个这样的作家。”陈黎明说,他迫切希望有庞大的资金注入,然后跑马圈地,有几个出版社找他谈过战略合资,但出版社都觉得自己都很难保证有这么雄厚的资金稳固这个市场。
目前,磨铁图书的签约畅销书作家约为70个左右,精典博维的数量则在30多个。除了通过不断“砸钱”搞定畅销书作家,磨铁图书、博集天卷、读客这样的民营出版公司,更善于自己“创造”畅销书。
磨铁图书旗下多部畅销书就是这样出品的:由编辑主导创意,做出一个非常详细的大纲,甚至为作者提供或补充鲜活的故事和细节。一年前磨铁图书出品了畅销书《做单》,他们挖掘出一个IBM公司的金牌销售,从一开始磨铁的编辑就在介入,最终打造成了一本红极一时的畅销书。
数字化出版
从结绳记事到龟甲、牛骨刻字,从竹简、锦帛到纸质图书,出版业已经不仅仅是印刷出书这么简单,尤其是互联网出现、电子设备快速更新之后,出版的概念又更新了2010年7月美国有则新闻:一个叫安德鲁·怀利(Andrew Wylie)的美国文学经纪人当天宣布抛开传统出版商,从几家美国最大的出版公司一举揽走了17位金牌作家,包括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另立门户,成立奥德赛出版社,专营这些作家20部作品的数字版权,并且选定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平台独家销售。
数字出版,一个新的概念诞生了。奥德赛出版社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轻公司”!让传统出版模式下长达三四个月的回款周期见鬼去吧;让惊人的退货率消失为零吧;让庞大的库存一去不复返吧。而这一切,对于传统出版业究竟意味着什么?
万榕书业的路金波认为:“过去10年互联网怎么改变中国,未来10年数字出版就怎么改变出版业。”2010年,路金波希望万榕书业有10%做数字出版;2011年达到“721”,即70%纸质书、20%数字出版、演出市场(话剧、电影)占10%;再后面就是“433”,逐步淡化传统出版载体,扩大新途径。
为此,他们开始了与方正“全方位”的合作。路金波的“算盘”是这样打的:一本书的数字版售价是纸质书的1/3,大概八九块钱,然后由方正、万榕和作者三方分成,万榕的收益在40%,相当于3元多,作者拿30%,这两方面的收入都与出版传统纸质书不相上下,但却减少了传统出版的风险。
但是绝大多数民营出版商仍然对数字、纸质同步出版极为审慎。博集天卷2007年就开始试水数字出版,他们甚至把招牌图书《杜拉拉升职记》的电子图书版权出售给了新浪,但是三年来,他们只收到了6000元的收入,这还是在不胜其烦的催款下得来的。这种销售带来的副产品是这本书的电子文档“到处都有了”。这无疑对这本书的主要盈利渠道——传统图书的销售产生了巨大的伤害。
博集天卷副总经理王勇对数字出版的态度颇能代表众多出版业界的想法:首先要有出版定价权,第二要有渠道的管控权,渠道分销时卖给谁、怎么卖,要有权限参与,否则“就先冷静观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