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们对微博这种情势请求过高,还是成长期的必定喧闹?是粉丝们缺乏精力、生活的参照盲目“追星”,还是像有的评论所说,这只是传统媒体的“有色眼镜”,而微博已经成为大众进行多层面表达的重要工具?中国的微博文化到底会向何处去?
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使是一些此前传统博客的“重度”应用用户,也会感叹用上微博之后越来越“懒得”写博客,微博上信息的复杂对注意力的疏散,以及“碎化”的切入方法对深入、周到思考问题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一些知识分子与学者的关注。韩寒在微博上拥有30万粉丝之后正式发布退出,而蒋方舟也表现不再为微博“绑架”而挥别自己的粉丝。
即便是没有韩寒、蒋方舟的几十万的粉丝范围,也有微博的应用者感叹,与熟人、陌生人之间的一答一复、一唱一和、一转一评之间,那种中国式人际关系的把握与处理也过于耗费时间。不过也有互联网著名人士认为,走了的也多半会回来,因为微博这里代表了未来趋势。
“历史上从来没有知识被这么大范围信息化的局面。这是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我们手里这件可以高效率获得信息的宝贝工具,又是一个对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和历史性有着宏大损坏作用的哈哈镜。”文化学者李陀的描写,似乎也可以视为是微博的缩影,而这段也是在微博上转了又转,评了又评,网民们感叹了又感叹。
南都记者 李宽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