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圣城济宁消息网讯 “大嫂加油!大嫂加油!”“小妹快点!小妹加油!”
6月13日,任城区长沟镇后薛村内欢呼声此起彼伏。来自全镇20多个村的60名选手参加了 “长沟镇首届包粽子比赛”。只见选手们整好苇叶,放入江米、蜜枣,用麻线一扎,眨眼的工夫,像变魔术一样,一个四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村民赵华英以15分钟包100个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
长沟人包粽子有渊源历史。该镇自古是水旱码头、商贾云集之地。600多年前,一南方客商坐船沿运河来到长沟,被长沟纯朴的民风吸引,落户长沟镇后薛村,也把包粽子的技巧传给了后薛人。以前包粽子是为养家糊口,小打小闹,品种单一,提篮小卖,赚个油盐钱。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程度的不断进步,饮食也越来越讲究。绿色环保、营养丰富、不加任何添加剂、老少皆宜的粽子成为人们的首选。该镇党委政府积极领导群众在原料、花色品种、扩大范围高低工夫。原料都是上乘货:微山湖碧绿的苇叶、江南特点江米、乐陵蜜枣、白糖。品种有:江米粽子、竹筒粽子、黑米粽子、肉食粽子等20多个品种。包粽子每天的下午4点开端,包到8点,晚上11点放到特制的煮锅里,煮1个小时后出锅。剥开苇叶,就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清香扑鼻,沁人心脾。每天凌晨4点钟,满载粽子的电动三轮车,从各家各户涌出,在济梁路上汇成一条长龙向济宁城进发。“绿色食品,又香又甜的长沟粽子”的叫卖声响彻济宁的大街小巷。据不完整统计,在济宁城卖粽子的95%是长沟人,他们都有固定的市场。后薛村范芝管在济宁北菜市卖了近30年的粽子,她包粽子个头大,分量足,口感好,老主顾非她的不买,她每天包600多个粽子,不到2个小时就卖完,获利100多元。只这一项,全家每年盈利近4万元,靠包粽子,她发了家,致了富,盖起了两层小洋楼。彩电,冰箱,电脑等高级家电一应俱全,日子过得比蜜甜。向范芝管家一样,后薛村100多户,家家户户包粽子,成为名副其实的粽子专业村。由于销量不断增加,一家人包的量满足不了顾客的请求,部分村民就雇人包粽子,刘庆路家常年有十多人打工包粽子,每天销售粽子一万多个,重要供给济宁市的放心早餐亭。靠包粽子后薛村率先跨入了小康村的行列。镇里聘请专家为后薛村设计了合适居住的小康楼图纸,一年的工夫,20多座小康楼拔地而起,飞檐斗拱,华丽堂皇,村民的日子赛神仙。在后薛村的带动下,回林、付庄、前陈、元田等20多个村也相继参加包粽子的行列,全镇有3000多人从事粽子加工,年获利3000多万,成为富民一大产业。随着济宁市场的饱和,精明的长沟人举家到外地包粽子,现包热卖,足迹已遍布济南、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全国20多个城市。付庄村民刘小董在嘉祥包粽子,一年纯利13万元;后薛村民刘建立在济宁包粽子年获利8万多元。全镇在外地包粽子的有300多户,年获利1500万元。随着粽子产业范围的不断扩大,分工也越来越细,有专供原料的、有专包的、有专卖的。后薛村村民刘庆岩专购江米、蜜枣等原料,供给包粽子户,由于他的原料质优价廉,服务态度好,客户越来越多,目前已有固定客户100个。
为发展强大这一产业,该镇在消息媒体上大作广告,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长沟牌”商标。近日,长沟镇被山东省授予农业旅游示范点。该镇抓住这一契机,把葡萄文化、运河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餐饮文化有机组合,打造了摘葡萄-游运河-看大港(江北最大的内河港深达美港)-观泵站(南水北调东线长沟泵站)-吃粽子-赏千年白果树的旅游线路。让市民感受独具魅力的长沟文化,并以包粽子比赛为载体吸引游客到农家学包粽子,放松身心,享受快活,拉近城市与农村的距离,共创和谐美好的新生活。镇党委书记张成俊对此有着更深入的懂得:端午节要成为真正的端午节,要发掘出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的深意,进行传承,不能简略的让吃、游、花费盘踞了节日,而要的是文化内涵。在文化的传承上更应把文化内涵和现代化的生活方法联合起来。在关注人们的生活、关注人生命的质量和关注亲情友谊高低工夫,在文化方法和情势上来些创意,更要传统。确实让端午节丰富起来,活泼起来,让节日转起来,唱起来,传下去,形成中华民族特点的文化节日理念。
看咱包的粽子个大又实在!
■通信员 王世友 李宗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