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8日,一张由记者张轶拍摄的照片——《挟尸要价》,以全票获得第18届新闻摄影作品“金镜头”最佳新闻照片奖。颁奖次日,长江大学宣传部部长李玉泉提出质疑称,《挟尸要价》是误读照片。一场有关照片真假的风波骤然而起。
23日晚十点,“金镜头”奖组委会公布了对《挟尸要价》照片真假的调查结果,这张备受争议的照片被认定为真实的,风波暂告一段落。为了探寻“挟尸要价”的详细情况,独家深读记者亲赴荆州,走访了出事现场、事件当事人以及现场目击证人,然而关于这场事件真相背后的真相,更值得令人深思——挟尸、要价、捞尸人、渔船、学生。
《挟尸要价》在经历真假和道德考验的同时,反映出的是更多关于人性的思考。
捞尸人王守海
老板要求挟尸 我并没有要价
“把老子弄成这样子,事情闹大,我就跟张轶打官司。”这是见到王守海时,老人反复说的一句话。72岁的王守海怎么也没想到,活了大半辈子,自己将以这种方式成为“名人”。在荆州市公安县埠河镇三八村,他偶尔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是没人敢在他面前多说那天的事儿。
王守海穿着白衣、站在船头、手牵尸体、神情坚定挥舞右手的形象,通过那张照片迅速传遍网络。
对于照片中的情景,王守海坚决否认是在“挟尸要价”,“当时,捞上来的是穿白色衣服的,正要往岸边靠,喊了什么,记不清楚了,但我敢肯定,没有喊‘钱不到位,不靠岸’之类的话。”
说完这句话,老人的神情显得更激动,晒网的手有点发抖,挂了两次,才把网挂好。
2009年10月24日,成了王守海平静生活的分水岭。那天,王守海接到一个电话,要他多带些钩子到宝塔湾。王守海知道,这是又遇到了“活儿”——捞人。
在三八村,有些渔民和王守海一样,平时打鱼,当宝塔湾出事儿了,他们去干兼职,“除了捞人,我还捞过汽车。”这些年,他们一直给同村叫陈波的人打工。他有一个专门从事长江沉船、沉物及尸体打捞业务的公司叫“八凌打捞公司”。
当天15时40分,王守海驾着渔船来到了事发现场,随同的还有4名村民和一条渔船。
“三具尸体,都是我捞上来的。”捞尸人王守海回忆说,“第一具穿的红衣服,第二具是白衣服,第三具是蓝衣服。”
《挟尸要价》照片就定格在他打捞上第二具救人学生遗体。
在王守海的记忆里,前两具遗体很快就打捞上岸啦,只是在打捞第三具的时候时间长了点。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陈波给船上的王守海打了一个电话,让他停下来。在把第二具遗体放到岸边后,王守海驾船退到了沙洲边上,大家蹲在船上抽烟,等着老板陈波的下个指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