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四川当地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成功避险

时间:2010-08-31 14:24来源:新浪 www.yunhepan.com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似乎大灾与大难总是一对相生相伴的孪生兄弟。地震、洪水、飓风、泥石流……大自然每一次大幅度的极端动作,都会酿成许多惨不忍睹的人间悲剧。

  然而,入汛以来,多次强降雨在四川省部分地方造成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其破坏之大史所罕见,灾难面前,经受了汶川特大地震考验的四川在第一时间从受灾区域安全转移群众近百万人。虽然有四十余人不幸遇难,但在巨灾中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员伤亡,创造了大灾之中成功避险的奇迹。

  从党员干部到武警官兵,从普通群众到驰援的志愿者,他们英勇无畏、舍己为人的壮举共同奠定全民参与的四川群测群防应急避险网的精神基石,在与死神的赛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灾区采访的日日夜夜里,记者被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普通人物感动着,他们的故事传承着中华民族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为群测群防应急避险网铺就了精神基石。这些平凡的人们勇敢面对死亡威胁,托起生命的希望。

  他静静地趴在草窠里,满身泥浆。全村的老老少少都安全了,但他却永远地走了。

  他叫王永生,已经73岁了,清平乡湔沟村6组的村民组长,也是村里的地质监测员。他在大声喊着“大家快跑”的时候,自己却停在河边看水情,一个浪花突然卷了过来……

  72岁的老伴唐家慧老泪纵横:“都一把年纪了,为啥还这么不要命啊?”

  8月13日晚上9点,王永生交给老伴一个帆布小包说:“家里所有的钱和证件等都在里面,你把它收好。晚上可能有大洪水,大家都要出动。”说完,扭头出了门。

  晚10点,湔沟村值班的村干部高瑞福拨通了王永生的电话:“你在哪里?情况咋样?”手机里传来王永生洪亮的声音:“我刚刚动员完村民,现在去看河里的水。”那是人们最后一次打通他的手机。

  雨越下越大,空中的闪电一道接着一道,暴涨的河水里传来巨石撞击的轰鸣声。王永生立即摇响乡上配备的手摇警报器大喊:“洪水来了,大家快跑。”而自己却坚持监测水情。

  一道巨大的闪电劈开夜空,奔跑中的村妇女小组长王家相一回首,惊恐地看到令人心碎的一幕,俯身看水的王永生瞬间被洪水卷走了。

  王永生当了48年的村民组长,一辈子默默无闻。在灾害袭来之际,这个平凡的老人勇敢地担负起责任,为村民逃生赢得了时间。

  在四川大地,透过滔滔洪水和滚滚泥石流,记者看到在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涌现出千千万万个舍己为人的“王永生”。从党员干部到武警官兵,从普通群众到驰援的志愿者,他们英勇无畏的壮举铸就了四川群测群防应急避险网,这个全民参与的网络,在抗击此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川东北肆虐的洪水中,基层党员干部成为群众安全撤离的“导航灯”。7月16日,是万源市河口镇向阳社区党支部书记赵汝南55岁生日。这天晚上,他却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大巴山深处、渠江源头之一的澌滩河流经他所在的社区。当晚7时许,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山洪就像水库垮坝一般冲进澌滩河,河水迅速漫过堤坝。更严重的是,电力、通信全部中断。

  “我们就是舍了命,也要保住乡亲们。”赵汝男对救援队员喊道。在雨夜中,无数道雪亮的手电光、车灯光,给转移群众“划出”了一条条“生命通道”。赵汝南趟着齐胸的洪水搜索,突然发现73岁的张定莲抱着孙女郭荣茜趴在二楼窗口,而洪水已经淹至窗沿了。他从水中钻进屋,将手电筒衔在嘴上,毅然背上张定莲,抱着郭荣茜冲出了屋。

  经过3个多小时奋战,向阳社区971户3912人全部转移,没有一个伤亡。但是,赵汝南的脚却在抢险中被铁钉扎伤,家里的彩电、冰箱等家当全被洪水冲走。

  在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暴发山洪后,武警官兵成了群众转移的“天梯”和“扶手”。8月14日,映秀镇老街村在泥石流冲击过后,道路交通断绝,信号中断,两座大山横在村前。灾害随时可能再次来临,650多名群众处在绝望之中。

  正在此时,武警四川总队25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抵达山下。“开出一条路来。”指导员刘波拿出随身携带的救生绳,带头攀上陡峭的山坡,将绳子绑在树上。

  官兵们用绳索在峭壁上开辟出一条500多米长的“天梯”,25名党员牢牢地“钉”在地上,把自己当成了“扶手”,保护着乡亲们撤离,而就在他们身后一两步远,就是数十米深的悬崖。足足花了10个多小时,650多名乡亲才顺利撤离至安全地带。

  在一场场与死神赛跑的搏斗中,在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生死救援中,各种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故事不断发生着。即使是素不相识的人,也会冒着巨大危险,去努力为他人打开生命之门。

  8月19日,广汉石亭江大桥在洪水冲击下不断晃动,两节车厢悬吊在水面上,车厢里哭喊声一片,下面是咆哮的河水。

  这是当天发生在宝成线广汉段石亭江大桥上的一幕,一列由西安开往昆明的旅客列车在桥上遇险,1300多名乘客被困车中。

  当53岁的村民曾令述冲上大桥时,眼前的一切让他两腿发软。但顾不上害怕,曾令述和村民们冲到车厢旁,一边大喊“桥快塌了,赶紧出来。”一边捡起路基上的石头,狠狠地砸碎车窗玻璃,拼命往外拽着乘客。干瘦的曾令述记得,自己一个人就拽出了12个。

  最后一名乘客终于逃出车厢,一群人拼命往桥头跑,还没等大家完全下桥,两个桥墩就相继倒塌,两节车厢轰然落入水中,瞬间被冲出200多米。

  “好险!”跑下桥的曾令述这才觉得身体一阵阵发虚:“这次真的是在赌命了,虽然素不相识,可谁能见死不救呢?”

  列车石亭江遇险,民警、村民和铁路工作人员用石头砸、榔头敲,共同为乘客打开逃生之门。短短20分钟,1300多名乘客全部安全脱险,创造了“零死亡”的奇迹。

  灾害的不断侵袭,激发了人们抵御灾难的智慧与力量。“消息树”、“救命卡”……一项项高效科学的防灾办法,构筑起密实的预警避险网,将死神甩在了身后

  如果没有及时预警,许多人可能被无情的泥石流夺去生命;

  如果没有避灾预案,数十万人将在漆黑的雨夜里迷失方向;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百折不挠的四川人民,在接踵而至的特大山洪泥石流面前,将对汶川大地震逝者的纪念化作保卫生命的智慧和勇气,将对大自然的敬畏化作科学防灾减灾的意识与行动。在破坏巨大、突发性强的山洪泥石流灾害中,他们用一整套科学的救灾减灾制度和先进的防灾避险机制,创造出成功避险的奇迹。

  8月12日深夜,绵竹市清平乡,暴雨如注。

  当人们多数已沉沉入梦时,很多人却在这里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从乡党委、政府,到各村村委会,办公室里灯火通明,电话铃声不断响起。

  3天前,清平乡接到暴雨预警。全乡11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随即全部进入全天候监测状态。每一条水沟边,每一个山崖处,都有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盯着。

  时针指向11时50分左右。各个监测点几乎同时传回消息:泥石流随时可能发生!

  清平乡立即启动一级预案。全乡待命的38名工作人员,分成4个小组,拉响警笛警报,沿途用喇叭不断喊话,通知村民撤离。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的家庭,工作人员必须敲门确认。

  睡梦中的陈进孝、袁连芳夫妇被一阵急促的拍门声惊醒:“马上撤离,泥石流要来啦!”夫妻俩立即起床冲出家门,按照规定路线向安全地带跑去。

  几分钟之后,轰隆作响的泥石流倾泻而下。袁连芳回头一望,自家房子几秒钟就不见了踪影。“幸亏干部敲门喊醒了我们,不然我们两口子就没命了!”站在山腰上的袁连芳说。

  清平乡53岁的马丛森庆幸自己接受过逃生训练:“警察敲开我家门后,我慌慌张张地出来一看,大家都在沿着逃生演练的路线在跑,于是我也跟着大家一口气儿跑到了地势高的地方。”

  就在马丛森跑出去没几步,他家的房子就被淹得只剩一个顶。“10秒钟,就快了10秒钟。”老马一个劲儿地说。

  正是比泥石流快上的这么短短几秒钟,不仅救了老马,也救了清平乡数千乡亲的生命。

  当死神的脚步迫近时,清平乡5400多名乡亲正是沿着平时演练时划出的一条条“生命线”,在短短1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安全撤离。

  几乎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巴底乡色足村,也面临着一场生死考验。

  地处大山深处的巴底乡色足村,也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因为之前接到了预警,村主任巴龙阿郎不敢有丝毫大意,一直蹲在村口的大沟边查看水情。

  凌晨3点,雨下得更急了,大沟里水位不断上涨,甚至开始发出刺鼻的腥味儿。这是发生泥石流的前兆啊!经验丰富的巴龙阿郎立即拉响了村里的警报器。刺耳的警报声划破寂静的黑夜。126名村民在值班人员的带领下,仅用十多分钟,就撤到了安全地带,无一伤亡。村民们说,警报器就是大伙的“消息树”。

  村民卓玛和丈夫各抱起一个光溜溜的娃娃,冲进了几乎暴雨如注的黑夜。这时他俩才发现,平时村里举办的逃生演练是多么的宝贵。

  “当时外面一片漆黑,如果没参加过演练,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往哪跑。黑灯瞎火的,我们可能直接就跑到泥石流冲过来的地方去了。”卓玛说,平时搞逃生演练时,大家还嘻嘻哈哈地不在意。没想到,这次全靠它救命了。

  “在我们巴底乡,每个人手上都有一张《地质灾害明白卡》,

  上面既标记着灾害隐患点,也画上了避险路线,只要按着上面的路线跑,肯定没错。”巴龙阿郎说,“这张卡,就是百姓的‘救命卡’。”

  四川灾区在浴火重生之际又遭泥石流、山洪等次生灾害袭击。两年前那场强大的地震,摇松了山体,震碎了岩层,制造出1.3万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如同一把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高悬挂在龙门山连绵数百里的群山沟壑之上。据专家估计,未来10年地震灾区都将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和强发区。但是,曾经的灾难给予了这里的人们智慧和勇气,面对自然灾害,坚强的四川人民及时总结抗击特大地震灾害的成功经验,构筑起一个高效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体系,用科学的方法减少对生命的伤害。

  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在全省范围展开了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制定转移避险预案,层层落实监测防范责任,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地质灾害联防预警机制,在各地广泛开展应急避险演练。严密的隐患排查、及早的预警监测、全民参与的群测群防等机制,共同筑起一道坚固的生命守卫长城,为群众赢得了“救命时间”,为转移铺就了“救命路线”。

  在清平乡所在的绵竹市,是汶川大地震十个极重灾区之一。早在今年4月,绵竹就要求对全市34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安排专人监测,下雨天24小时守候。他们还建立了灾害物资储备制度,储备了足够受灾群众生活一至两个月的大米、粮、油、棉衣、棉被和矿泉水,全市重建的每一所学校、医院、敬老院、乡镇政府等单位,都有承载应急避险的能力,18支300余人的专业救援队伍随时准备实施应急救援。更重要的是,在暴雨季节来临之前,清平乡等重点灾害隐患点,从村至组,不分老少,所有人都参加了两次紧急撤离演练。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面对130年一遇的大洪水,安全转移近百万人,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应对自然灾害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大难中成长,大地震后的四川空前强化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了应对重大突发灾难更有效、更快速、更科学、更人性的决策、反应机制

  四川灾区百废待兴,重建工作千头万绪,为什么能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全省建起了严密的地质隐患排查机制、及早的预警监测机制、全民参与的群测群防机制、切实可行的临灾预案,构筑起一张高效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网络。采访中,记者试图寻找答案。

  四川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汶川大地震之后,四川灾区更是出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2万余处。专家估计,影响将持续10年左右。

  面对这么多的次生灾害威胁,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伤痛的四川人民,把守卫生命的理念贯穿到了每一处重建细节。一切都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作为极重灾区之一的什邡市,地震之后即着手在全市范围内普及防灾知识,地处山区的5个乡镇专门培训了300多名地质监测员,所有地质灾害易发区都制定了详尽的防灾避灾预案,每户农户手中都有一份地质灾害预案,即避灾避险“明白书”,上面清楚的划分了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每个村民都要接受紧急转移演练。

  走进红白镇、蓥华镇,走进每一个重建的乡村,都可以在村子里最显眼的位置看到一个高音喇叭。“小喇叭背后体现的是防灾意识,办法虽然‘土’一点,但是管用。”什邡市委书记李成金说。

  8月13日的特大泥石流中,正是这些喇叭提前发出警报,挽救了大量的生命。

  这种“以人为本”的重建理念,在四川已化为必然的政府责任和一种全民行动。在管理体系上,四川省横向建立了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预警机制,纵向完善了省、市、县、乡、村、社6级监测体系。在群众参与上,从农村村组到城镇社区,从工矿企业到施工工地,从学校医院到机关单位,全民参与应急避险演练,建立起一个严密的群测群防网络。

  采访中,大量的事例吿诉记者,在震后的四川大地,能否有效应对大灾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危机处置能力建设,提高快速反应水平,构成这次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又一张防灾避险网络。

  灾害发生后,政府和社会的危机处置能力、快速反应水平、防灾避险网络决定着生存希望的大小。在此次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战斗中,四川省展示了各级党委、政府应对大灾大难“执政能力”的空前提高。

  清平乡特大泥石流发生仅一小时,由13名消防官兵组成的救援力量就抵达交通中断的“一把刀”悬崖,冒着危险搜寻疏散周围群众。

  都江堰市龙池特大泥石流发生不到两小时,由20台发电车、20辆公交车、50台消防车、数辆满载食品的大卡车和15支医疗小分队组成的救援队伍,就开始向灾区挺进。

  汶川映秀镇特大泥石流发生后数小时,在生命线中断的情况下,9辆救护车和50多名医务人员仍然及时赶到现场,紧急救治上百人。

  在山洪泥石流灾害所波及的9万多平方公里面积内,救灾应急机制如同一部精密机器高效运转,数万群众在第一时间被转移;学校、政府、体育馆等被辟为临时安置点,医疗、食品同步到位;专业人员进入灾区进行详细排查……一切都是有条不紊、快速高效地进行着。

  从汶川大地震到山洪泥石流灾害,两年多时间里,伴随四川人民成长的不仅仅是勇气和爱心,还有日益丰富的经验与智慧。四川正在形成全方位、高效率的灾害应对体系。快速反应、科学处置的能力正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中广泛形成。

  面对巨灾,沉着应对。这是8900万四川人民成熟与进步的标志。不仅是应对,面临不断的灾害侵袭,四川人民更懂得了如何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频繁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是大自然对人类发出的警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

  两年前的一场特大地震,对四川省所在的长江上游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其中,四川重点林区林地损毁面积达493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下降0.5个百分点。从地图上看去,以汶川大地震震中为中心,地震波辐射之处,汶川、绵竹、舟曲、陇南等地成为重灾区,地震导致山体松动、岩层破碎,加上这些地区本身地质条件脆弱,又遭遇极端天气,极易导致特大地质灾害的集中爆发。

  大自然的警钟已经在不断敲响,人们应该从灾难中汲取更多的教训了。面对灾害的不断侵袭,四川人民躬身自醒。他们意识到,热爱自然,才是热爱生命。

  虽然重建任务繁重复杂,四川人民仍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重建两年来,一棵棵树木重新为山岭披上绿装,一道道堤坝为城镇筑起防洪长城。截至今年4月底,四川省39个重灾县林业生态修复项目累计开工64个,占恢复重建项目总数的88.89%,完成林草植被恢复170余万亩,修复林木种苗基地近12000亩。

  汶川大地震不同程度地损坏了四川的2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对此,四川省决定从有限的重建资金中,挤出24亿元用于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建设。

  虽然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已经在大自然面前展示了人类史无前例的创造力,但毋庸讳言,我们或许永远也不可能全面避免或制止自然灾害的发生。然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灾前预警、灾中救生和灾后援助与重建中掌握更多的主动,从而把发生劫难的几率降到最低,让死神望而却步。这就是我们对四川人民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的采访后,形成的最真切感受。

相关阅读
  •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公布 学生睡眠不足问题依然存在
  • 2020放假时间安排来了!五一放5天 国庆中秋放8天
  • 习近平会见出席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外方代表 共商创新合作
  • 北京市解除输入型鼠疫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 全国初雪时间地图发布,来看你家2019年第一场雪什么时候下?
  • 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年底通车里程将达3.5万公里
  • 年底了,你可能还有这些钱会到账!速查!
  • 人社部首次公布100个短缺职业排行,营销员、收银员等排名前十

    • 上一篇:上海推行手机实名制5年遇3难题
      下一篇:东航取消航班后未通知致百余人夜宿候机厅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