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非公有制企业里,工会主席说话显得底气不足,警惕翼翼。而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这些工会主席“端老板饭碗”——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吃人家的嘴短”。
这一全国许多处所广泛存在的工会发展“软肋”,在青岛经历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摸索,走出了一条初现成果的“青岛模式”。
从2007年开端,青岛市总工会以选聘专职工会干部为突破口,解决乡镇(街道)和非公企业工会
力量单薄的难题。专职工会力量不断强大,越来越多的非公企业工会主席能够堂堂正正地“挺直腰板”开展工作。
今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的十五届三次执委会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开展职业化工会工作者的工资由各级工会承担”的试点,这一创新之举与我市工会数年来的摸索不谋而合。
“边沿化”的窘境
市总工会2006年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青岛12个区市173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工会组织,但仅3区1市乡镇(街道)工会有编制,其他4区4市乡镇(街道)工会都没有编制,共有兼职工会干部146人,专职工会干部(有工会编制,仍一职多兼)30人。即使这样,全市平均每个乡镇(街道)包含专兼职工会干部配备不足1.02人。
编制不足是一个问题,但工会干部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先天“脆弱”,则是另一个更大的“短腿”。
“工会的发展在基层,而单薄点恰恰也在基层。 ”一位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主席对记者直言:“真是吃人家的嘴短啊,我们端着老板的饭碗,一遇到劳资抵触,很多时候不得不看老板的眼色行事,职工又不满意,我们往往受‘夹板气’,因此,在劳资纠纷中,工会干部渐渐被‘边沿化’。 ”
记者懂得到,和工会干部稀缺紧缺并存的是,随着大批国有企业改制属地化管理后,乡镇(街道)工会直接面对区域内非公有制企业、小型企业日益增多,职工队伍不断发展强大,劳动关系进一步复杂,工会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员配备不到位与乡镇(街道)工会开展工作、施展作用的抵触日益突出。
在企业,一个声音也越来越响亮——只有把工会主席任免、考评、薪酬等权利,从老板手里转移到工会和职工手中,工会主席才有可能理直气壮地去维权。
对此,理论界的观点是,实现工会干部职业化是一个好的“药方”。但实现工会干部专职化,是其职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基层工会干部专职化,重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事业单位工会干部专职化;二是负责组织领导企事业单位工会工作的干部专职化。
派工会干部下基层
在青岛乡镇(街道),工会干部严重缺编,企业在乡镇(街道)囤聚,25人以下难以建工会的中小企业多。
“我们不能等他们申请编制,而应派工会干部过去。 ”“每个乡镇至少有一名专职工会干部,乡镇党委副书记担负工会主席还不成,得保证有专人干事儿。 ”市总工会主席李皓说。
2007年4月27日,青岛市总工会出台了《青岛市工会专职工会干部选聘及管理措施》,文件中说,“本次选聘的专职工会干部为乡镇(街道)工会专职工会干部、非公有制企业工会联合会主席两类岗位”。
一石激起千层浪,选聘工作很快在全市引起反应。崂山区选聘4名专职工会干部,共有700多人报名,100多人进入面试。截至目前,我市共选聘178名专职工会干部,笼罩全市12个区市167个乡镇(街道)工会。
2008年11月12日,青岛市总工会又出台了《关于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专职工会主席的试行措施》,目前,已向外商投资企业、私有制企业工会联合会选派了84名专职工会干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