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开辟产业新蓝海应如何突破?“种稻田也会有最尖端的生物科技。”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句话,真可谓警醒所有人。实际上,那些最熟悉的传统产业中,往往蕴含破解棋局的玄机。正如合肥市市长吴存荣所说,家电产业是传统产业,但家电产业如何能实现最大程度的节能减排,就蕴含最新的高科技。而这些都是“沉默的金矿”,如果一座城市在传统产业里面能研发出最尖端的利用型高新技巧,就必定能够从红海中走出来,跨入新蓝海。
产业是基础,但产业不是空中楼阁,选择好产业只是第一步。通过产业承载新空间的开发进而转变城市发展,便是第二种模式,即城市新区激活全城。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物理实体的话,城市新区就是撬动城市的一根杠杆。这方面最经典的案例,是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这种模式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端兴起,已经遍布全国,几乎达到了全笼罩的程度。
有了新兴产业,又有拔地而起的城市新区,怎样才干让更多的投资商和旅游者、花费者走进一座城市呢?这就衍生出了第三种模式——城市营销。
10多年前,启发“城市营销”理念的《国家营销》一书,就被列为昆明市各级党政干部的必读书。1999年,昆明用“春天”为自己代言,让习惯于以皮衣之都、夹克之都、领带之都等名词命名的、功利性极强的城市形象,开端变得浪漫化。因此,有媒体评价说,昆明的最佳城市代言人“春天”是一个序幕,标记着新的城市代言者粉墨登场,形象多元化的城市时代到来。
在城市营销意义上,城市像一家企业,而市长则是CEO。按照著名城市策划人王志纲的说法,城市经营是市长和市场的一场“双人舞”。历数成功的城市营销,当数海南省琼海市的小渔村——博鳌。通过博鳌亚洲论坛,直接完成了城市资源的整合,并拥有了在亚洲范畴内的国际著名度,每届博鳌论坛都使举办地成为瞬时的世界中心。这也让那些没有被重大运动眷顾到的城市爱慕不已。
“大事件营销”提升城市形象的模式,已被国内各城市广泛认可,于是,急于形象塑造的诸多二三线城市,便开端各显神通,都把它当成了撬动城市的一个支点。从2007年开端,央视的城市形象广告呈现高潮,不管是东部沿海城市还是西部边境城市,都在中国这块最优越的传播平台上集中亮相。“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为了你,这座古城已等了千年”等诗意语言,结构出对一座城市的想象空间。
从“中国制作”到“中国智造”
新产业是开辟城市新蓝海的所有方法中,最容易操作的,但也是最易被模仿的。以新能源产业为例,3年前一座城市进军新能源产业,可以说是踏入新蓝海;现阶段如果再主攻新能源产业,就成了短兵相接的搏杀,已不再是蓝海战略所提倡的正确取向。
如果城市营销中再没有可以包装的资源,城市的新生长空间又在哪里?这种情况下,选择城市新蓝海的答案具有惟一性,只有从“中国制作”走向“中国智造”,选择文化创意,即在引领时尚的走向上成为一座“潮城”。这是开辟新蓝海的高端境界。
最著名者,莫过于号称“全球设计之都”的意大利小城米兰。
米兰通过时尚设计之路,让自己成功驶入了一片广阔的新蓝海。因为设计的第一请求是创新,是独一无二,这正好实现了蓝海战略中不可复制性的基础元素。可以说,在城市江湖中,米兰才是真正有资格论剑蓝海的高手。
可叹可悲的是,在与城市化的速度赛跑中,中国城市已基础上失去了“创意的大脑。”中国城市化运动的现实是:一边是轰隆隆的拆城运动,另一边则是热情洋溢的克隆运动。但是,城市只有内秀才干外秀,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是无法被另一座城市所克隆的。
荣幸的是,一些城市开端努力转变这种创意贫乏的发展窘况。在上海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案例中,来自深圳的“大芬丽莎”,就展现出了深圳对“设计之都”的强烈渴求。而与深圳案例馆相毗邻的西安案例馆,似乎在文化创意上更能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也更能成为中国城市决策者思索的参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