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可追溯到2004年时,西安掀起了城市定位的大讨论,当时西安市的各级领导、学者,甚至市民都参与了讨论。正是经历了那次讨论,西安才摆脱了能源基地、制作业之都等含混定位的束缚,将城市定位重新落脚于“文化西安”上来。于是,以“文化西安”作为导向的曲江文化产业园区迅速提上日程,经过持续打造,已成为西安城市建设的最大亮点。
曾参与过大唐芙蓉园等众多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标西安市社科院副院长李骊明认为:“北京着重于政治,上海着重于经济,而西安只能是定位于文化。”西安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他任何城市都难以比较的千年文化,而不是什么高新技巧。
“中国的第三张脸”,如今,更多的媒体和专家都爱好这样来形容西安所蕴含的文化。而只有文化创意,才是西安未来发展中真正的城市新蓝海。
一座是中国最年轻的大城市深圳,一座是中国最著名的千年古城西安,两者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智造”开辟新蓝海,发人沉思。
但是,从席卷全国的“造城运动”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大跃进”,从太阳能之城遍地开花到物联网暗战,中国城市在开辟新蓝海的过程中,谁将引领下一轮发展方向?
谁会成为下一座巅峰
2010年是深圳的“而立之年”。目前深圳正在用一连串的改革大动作提升发展层次。在中国城市化突进的30年中,没有哪一座城市的标杆意义能够超出深圳。换句话说,有资格论剑华山的,深圳确定盘踞一席位。
如果我们把观察的视角从珠三角转向长三角,上海身边的昆山,更加引人关注。刘维新曾在1993年至1994年花了18个月在昆山调研,然后在1995年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城市发展模式的著作。15年后的今天,刘维新依然对昆山情有独钟。从昆山扩大到全部苏州市,作为开放型经济的典范,苏州在招商引资上发明的奇迹,至今仍是无一城市能够超出的巅峰。
在昆山市计划局的大厅里,借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昆山的口号是“计划,让昆山更美好”。其实早在2002年,当许多城市计划都还在闭门造车时,昆山已经花重金邀请美国的咨询机构号脉,成果开出了“产业片区”的猛药。昆山打破各镇行政体制,以产业功效划分为主导,将全市分为7个片区。更勇敢的改革在于,根据产业划分的片区,最终调剂了既有的行政区划。这被认为是中国城市计划发展史上史无前例的改革。
按照蓝海战略的基础原理,昆山此举是对原有经济要素的战略重组,实际上,要素重组的过程,是最容易产生新蓝海的过程。不过,计划调剂只是昆山开辟城市新空间的一个方面,产业上借力上海,更是昆山的高超之处。中国经济地理学会会长、中国国民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陈秀山认为,昆山的实践,可以看作是中小城市崛起的典范,“未来具有吸引力的是特点中小城市,从分工的角度来看,这座中小城市可能在产业上不是完整性的,但在某一个方面却是最高端的,找到了最合适自己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昆山已成功地将自己嵌入了全球产业价值链之中,因此,“一座城市要有竞争力,就必须把自己纳入分工系统,找到自己在一个群中的地位和分工。”陈秀山告诉《决策》。
从昆山向西,和谐号动车20分钟就可达到无锡。在强力转型的带动下,无锡从2009年开端成为各地竞相学习的城市。而无锡的突破,只有一点,即物联网。实际上,在城市新蓝海的实践中,最幻想的方法就是像无锡一样,能够发明出一种“蝴蝶效应”,一点转变带动一个板块转型,进而搅动起一座城市。
“21世纪什么东西最贵?人才!”电影《天下无贼》中的一句话,成为经久不衰的风行语。毫无疑问,人才资源将成为下一个30年里,中国城市寻找新蓝海所必须的第一资源,得人才者得发展,无锡的“530战略”就是最好的佐证。
那么,谁将会是下一座开辟新蓝海的巅峰城市呢?答案尚未揭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