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新: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实际上,城市个性与城市特点本身就是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有两个很重要的表现:一个是产品品牌,一个是城市品牌。做得成功的典范就是青岛,产品品牌有五朵金花,城市品牌也做得很成功。两个品牌合在一起就能推动城市的发展。
如果到西欧去,就会发明每个城市都有特点,趋同化的现象很少。在中国则不是这样,城市几乎是千篇一律,趋同化很厉害,这就是缺乏竞争力的表现。如果一个城市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城市的新的增加点,就不能脱离开这座城市的特点、个性、环境和资源。每个城市的资源环境特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不同的城市要选择不同的路径和发展模式。
谋定而后动 多谋而善断
《决策》:一座城市要想成功找到属于自己的新蓝海,城市的决策者起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比如大家都熟知的仇和式领导,他们将如何影响一座城市的发展?
曹有挥: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捕捉政策机会的才能,对于城市政府的领导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个城市的发展到最后基本上还是人的素质决定的,重要是管理人员和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敬业精力,包含他们创新、创业的激动和精力。比如无锡的一位副市长,是从江阴市长干起来的,本来是乡镇领导,做社队企业的,很具有吃苦精力。
刘维新:要想城市健康发展,一个好的领导首先是要搞好战略,要有一个符合科学发展的战略计划,战略定位很重要,然后根据战略计划来制定实行计划。一个市长如果聪慧的话,首先要搞一个战略计划,自己没有想法,可以请别人帮忙,但是如果自己没有战略想法,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就是模仿别人,别人搞什么你就搞什么,就会永远跟在后面。
陆玉麒:一个城市的崛起对于机会的断定很重要。如果一个城市的领导者视野比较开阔,等机会真正到来的时候,就能够及时抓住。既然是机会,总是一闪而过的,如果是第一个抓住的,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优势,而不是跟在别人的后面走,不是简略的模仿,所以说,城市领导的决策思维要有必定的超前性。但是,这种超前也不是脱离实际毫无根据的,否则就变成了幻想。比如苏州建设新加坡工业园,就是苏州抓到的一个绝好的机会。现在随着高速铁路交通的转变,苏州又迎来了新一轮战略机会期。
《决策》:随着向新型城市化的转型,中国城市的竞争格式正在产生深入转变,尤其是对二三线城市来说,如何在变更中开辟新蓝海?
陈秀山:从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未来经济运动的支撑点在各个城市群,中西部发展单靠一个城市是难以凑集多种经济要素的,也难以形成对外部的吸引力和凑集力,必需要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合力。城市群发展是个趋势,政府决策者要适应这种趋势,但不是人为去打造的,不具备城市群的发展基础,就不能硬捏在一起。政府要学会尊重市场,然后才干适应市场,不能说政府完整可以驾驭市场,搞不好就可能适得其反。
张巨功: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都不是一挥而就的,是“接力赛”,是积累起来的。城市决策者要认识到城市所具有的自然基础、文化基础、人文基础,做出长远计划,不能急功近利。同时,还要认识到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是现实竞争力与潜在竞争力的合力。因此,作为城市的决策者就要认真分析、科学评估一座城市的潜在资源,成为决策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