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如何转型“物联网之都”
■本刊记者 邱积敏
晨光之光洒在太湖湖畔一栋18层的巍峨大楼上,“国家传感网工程技巧中心”的牌子令人心生景仰。这里正是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办公所在地,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来到这片物联网的发展圣地考核。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来到了这里,并当场提出要在无锡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如果中心的力量比较集中在无锡的话,而且无锡具备各种条件的话,就让其自然形成,定在无锡。”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无锡成立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园区,标记着“感知中国”中心正式落户无锡。
那么,无锡为什么选择物联网产业?物联网为什么能够在无锡风生水起?无锡和物联网之间又演绎出了哪些出色纷呈的故事?
“金玉良缘”的产生
在无锡考核期间,温家宝总理对于太湖治污的成效,同样给予了高度评价:“太湖治理的成效是太湖区域经济结构调剂的重要标记。”人们在铭记艰辛付出的同时,对于2007年5月产生的太湖大范围蓝藻暴发记忆犹新,那次污染当时就让无锡市民经历了一场饮水危机,也给无锡高低敲响了警钟。
传统的工业模式越来越没有市场空间,如何找到新的经济增加空间,确保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无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为此,无锡把大批传统工厂迁出去。为了实现“腾笼换鸟”,无锡开端致力于发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终于在光伏产业上杀出了一条血路,其范围全国领先。但是,决策者的思维远未停留。“拿了碗里面的,还看着锅里面的,不仅仅是看今天的,更重要看明天的、后天的。”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笑称。
为了找到一个继新能源之后的新兴产业,以减轻经济转型所带来的阵痛,支撑无锡下一轮经济发展,无锡开端了搜寻。
据无锡太湖科技园科技经济发展处处长马晓东回想说,抱着为未来新兴产业培养再找一些战略性项目储备的初衷,他们开端了寻觅的过程。一次,在中科院网站上他们看到了一则会议通知,里面提到了“传感网”。于是,打电话给科学院,那边告诉:这项工作是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承担的,具体负责人是刘海涛。
这座致力于转型发展的城市和这位传感网的领头人,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后者成为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
刘海涛后来才知道,为了接洽上他,无锡人锲而不舍地打了半个月的电话。
2008年上半年,刘海涛来到无锡,和杨卫泽面谈。刘海涛后来回想说,“当时我的话刚讲了一半,杨书记就接过话头,谈到传感网如何在交通等范畴得到利用,懂得得很透。”
这座竭力为科技创业家供给摇篮的城市,让刘海涛感受到了诚意,为此,刘海涛放弃了其他城市开出的优厚条件,选择了将事业放在无锡。
作为无锡转型的先行军,无锡新区党工委书记周谦感受尤为深入,“当初拍板和刘海涛合作,并投入5000万元到一个人们并不熟知的行业时,不是没有压力。在种种质疑声中,新区能做的,就是凭借对新兴产业的认识和自身科学发展的才能做出决策。”
据估计,2010年无锡传感网产业范围将达到260亿元,虽然这对于GDP已达5000亿元的无锡来说,看起来几乎可以疏忽。然而,按照计划,2012年无锡物联网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成为一个新兴的千亿产业,2015年的目标则是2500亿元。
未来的爆发力
显然,无锡市是着眼于未来,重视这个产业未来的爆发力。那么,物联网产业未来范围毕竟能有多大?
根据国际电联近期提出的未来网络架构,在互联网、通信网之下,还有一张人们看不见的物与物之间的网络,也就是传感网。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将是人与人通信业务的30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