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国民大学高级教导研究中心、搜狐教导联合发布了“中国大学50强”排行榜,记者采访了发布者。
高考分数其实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评价
此次发布的“中国大学50强”排行榜,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就是将高考招生(占30%总权重)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考核。一所大学在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招平均分分辨进行标准化后,成果计入综合排名。
“我们把高考招生的指标放进排行榜里面,既是从社会名誉来考虑,也是从大学招收的生源质量角度考虑的。”该研究中心工作人员舒颖岗表现,高考录取分数线的高低,除直接反应了学校的生源质量外,更能客观体现出大众,对一所大学的认可度和美誉度以及学校吸引社会资源的才能。
观察榜单成果,仔细的人会发明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这些以前在其他排行榜中排名靠后的学校,这次却进入了前50名。高考录取分数指标的参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影响力是一个比较主观的东西,我们想把它尽量客观化,考虑到高考分数和网络呈现频次的数据起源客观可查,所以最终经过衡量采用了这两项指标。”课题组成员沈健介绍说,此次评比采用的所有指标数据均从权威渠道获得,高考分数数据起源教导部高校学生司授权、《高校招生》杂志独家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分专业录取分数线》,大众,可以通过公开渠道查证。
鄙弃人文社会科学的偏向该刹车了
近年来,在某些大学排行榜上,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为主的大学,相对以理工科学科为主的大学总是有些吃哑巴亏。
评论家隆重林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的“权重”太小,是一些排行榜如此“文理倒挂”的直接原因。比如院士是现行评价系统中最重的砝码之一,但人文社会科学没有院士;又比如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的得分系数高于国内刊物发表的论文,而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很难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因为自然科学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而人文社会科学则具有较强的价值差别性。
据懂得,此次“中国大学50强”排行榜从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两慷慨面考核一所大学。在评价核心竞争力(占60%权重)时,选取学科建设和科研论文作为反应办学和科研实力的一级指标。以科研论文为例,分辨选取了各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两个二级指标,各占一半比重。然后以2004~2006年3年间收录论文的总数和结构得分(论文总数与该校专任教师数量的比值)盘算出标准化分数来进行比较。
正是因为引入了这种新的评价思路,中国国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文科有着较强实力的高校,在此次排行榜中,排名得到了大幅提升。
结构和范围孰轻孰重?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是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学生始终保持在2000人左右,却培养了3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但这样一所学校如果拿到中国的某些排行榜来评比的话,很可能排不进前50名。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直言不讳:现在国内一些大学排行榜强调的是大学范围——比如学生容量、校舍面积、仪器设备等,但是这些指标本质上属于大学办学的成本,是办学的投入,而非大学办学的实力,这样的榜单并不能如实反应大学的程度。
沈健介绍说,本次评比,在高校学科建设考核项中,重要选取了一级学科评比(占10%总权重)和国家重点学科(占30%总权重)两项指标。拿国家重点学科来说,在评比时采用了范围得分和结构得分相联合的措施,比重各占一半。范围得分来自一所学校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结构得分来自该校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与该校博士点总数的比值。最后将成果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供比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