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上“原创”、“国产”记号的中国动漫,真的如此强大吗?近日,记者在第七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上了解到,中国原创动漫数量井喷的背后,有着诸多难以解开的“结”。
生存大多靠“救济”
厦门青鸟动画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青鸟”)的李万霞说,她是抱着取经的心态来深圳文博会的。“金鹰卡通、奥飞动漫都会来文博会推介项目,我要跟他们的老总聊聊,到底原创动漫怎么才能赚钱。”
其实,厦门青鸟推出的星星狐卡通形象曾获得2010年中国十大卡通形象,在全国坚持原创动漫的民营企业中,厦门青鸟也排得上十强。而且成立以来,一直都是赚钱的,这在坚持只做原创的动漫公司里也是少数。那为什么还要取经?“奥飞不拿政府给动漫企业的补贴,也能赚钱,而厦门青鸟在动画的播出和衍生品环节,都是亏本的,利润都来自于政府的补贴。”
靠政府补贴生存,这是国内大多数动漫企业的现状。动漫之都杭州高新区动漫产业园主任王军介绍,杭州市政府根据动画片播出渠道的级别给予差别补贴:在境外主流媒体播出的每分钟奖励1500元,在中央台播出的每分钟奖励1000元。“政府奖励是一个政策导向,没想到却成为大多数动漫企业的惟一利润来源。”
分钟补贴政策正遭受越来越多的质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动漫导演告诉记者,为拿到更多补贴,一些动漫企业不注重剧本质量和故事节奏,一味拉长集数,导致一些动画片质量低下。“因为企业有补贴,分一部分给电视台,也能保本;电视台放到深夜、凌晨时段播,也能向动漫企业交差。皆大欢喜。”
重庆视美动画公司的刘兴对分钟补贴政策深恶痛绝,“重庆少儿频道的一位制作人跟我说过,当他看到一些动漫企业拿出的动画作品,气得快要哭了。这么差的作品还敢给观众看,可见分钟补贴诱惑有多大。”
“十大卡通形象”少人知
李万霞十分自豪地告诉记者,星星狐系列片改编自国内知名儿童作家的作品,故事底子好,几年来在央视少儿频道、中国教育等12家上星卫视播出过,目前已经跟青岛的一家企业合作,进入玩具的开发生产阶段。
5月14日上午,在深圳文博会举办的首届国家动漫产业基地论坛上,记者采访的不少动漫企业老总,却对“十大卡通形象”知之甚少,只有个别人能列举出三四个。湖南金鹰卡通的雷瑛表示,十大卡通形象是根据播出频道的重要性、收视率、盈利等指标来排名的,广泛的播出却没有赢得相应的关注,这在中国原创动漫领域并不少见。“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那几个形象。”
好故事在高收视频道的黄金时段播了好几年,为何没人知道?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副总监徐彬一语道出症结所在,“很多人认为,经过在高级别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大规模播映,能积累人气和广泛认知,进而授权开发动漫衍生品盈利。这是完全错误的。”他指出,通过上述模式赚钱的动漫形象只有喜羊羊与灰太狼。
广东嘉佳卡通卫视总监孙巍介绍,目前动漫企业有以下几种盈利模式:以央视为代表的动画制作公司,大手笔资金的投入,高水平的制作,走全球版权发行即可回收成本;以奥飞为代表的产业链模式,集节目制作、营销、渠道、宣传为一体,光靠批发动漫衍生品就赚得盆满钵满;深圳华强则走的是文化地产模式,大建主题公园、动漫乐园。“大多数动漫企业既没有央视的渠道,也没有奥飞的强大的资金支持,更没有大块的不动产。这些模式对原创动漫都不适用。”
“奥飞之所以成功,不在于动漫卡通形象多么时髦、故事多么好看,而是他们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宣传推广,在动漫衍生品生产批发环节找到了突破口。”上海炫动传播总经理杨文艳认为,奥飞的成功说明,单靠好故事不能吸引观众。“对中国原创动漫来说,成功的营销模式比好故事更重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