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应变计每个检测点是12个,5种结构共有60个。”王林说,前3年他们为收集数据,每个月检测一次,一次一个星期。现在则是半年左右一次,“仪器的成活率很高,达到90%以上。”
据了解,为了计算分析,课题组建立了典型重载交通道路的轴载谱、气象管理系统、路面温度场和动态力学响应实测数据等7个数据库,数据量达100万组以上。“这个量很大,光运往美国的实验芯样的集装箱就有6个。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的数据都是我们计算的,不过现在是双方共享。”王林笑着说。
“永久性路面”已推广逾千公里
王林介绍,“永久性路面”只是个简称,课题全称为“永久性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参与课题的中外人员有四五十人,由山东省交通厅组织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山东省滨州市公路局、山东公路(集团)公司等单位和美国国家沥青研究中心(NCAT)、美国联邦公路局、美国印第安纳州交通部、美国海瑞集团公司合作完成。
“参与整个项目的技术人员多达三四十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课题组组长杨永顺介绍,2006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永久性沥青路面大会”上,沥青路面联盟APA(AASHTO和NAPA)为项目组颁发“科技创新”奖,以表彰项目组“设计并修筑了中国第一条永久性沥青路面实体工程”。2010年和2011年,“永久性路面”课题研究又分别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整个数据都是公开的,全世界共享。”王林说,目前试验路实测数据被美国、欧盟等多个国家研究人员引用。“这些数据可以说是无价之宝!”杨永顺说。
“只要仪器设备不坏,试验就不会结束。我们会长期观测试验路面的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王林说,从路面结构的发展趋势看,永久性路面将成为未来最主要的路面结构,特别是用在高速公路、重载交通的道路中。虽然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对永久性路面进行研究,但目前仍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
“永久性路面成本大约比普通高速路面增加5%-6%,然而高速公路的寿命却是原来的2到3倍,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是十分明显的。”杨永顺说。
据了解,目前“永久性路面”结构已经在青莱高速公路、海阳至即墨高速公路、长深高速大高至鲁冀界、威乌高速辛庄子至邓王段、京沪辅线济南至莱芜段、荣乌高速新河至辛庄子段等新建高速公路中推广应用,应用里程合计已达701公里。高速公路大修工程中推广应用超过300公里。“山东新建的高速公路都会应用这种技术,我们也会继续做好这方面的研究。”杨永顺说。
在“青(州)临(沭)高速沂水段,我们已经打算开始永久性路面的下一个项目。”杨永顺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