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支书们和管区书记正在听课。 戴伟 摄
为提升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邹城市斥资110万元,将887名村党支部书记和管区书记等共1000人送进山大培训。
村支书们学习了哪些课程?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他们适不适应“大学生活”?每期短短5天的培训,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又会有多大帮助?
他们互相交流听课的感受,并探讨各自的“治村经”,“有时会为一个问题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嗓门都大得要命。有的同学忍不住提醒:注意形象,我们就相互一笑,细声细气了。咱做梦也没想到四十多岁会进了大学。”孔祥玉说。
一名发言的村官由于紧张,半路说不下去,结巴了半天终于红着脸把话筒交了出去。台下响起一阵阵笑声,气氛活跃了。
好歹是“大学生”不能丢了份
“哟,几天不见,蒋书记咋穿得这么整齐啊?”13日下午,蒋庆民刚回村,村民们就笑嘻嘻地和他开玩笑。
蒋庆民低头看看身上的白衬衫和黑裤子,说道:“咱去山大上课,好歹也是‘大学生’,不能丢了份吧?”
玩笑间,作为邹城市大束镇水河村党支部书记的他,神情似乎还留在山东大学的课堂上。
跟他一样,已经走进和即将走进山东大学培训学习的村党支部书记还有886名。这就是邹城市与山东大学联合启动的“千名村官进山大”行动。
蒋庆民脸庞黝黑,大嗓门,一口地方话。不同的是,整洁的短袖衬衫,黑西裤黑皮鞋,胸前别着一枚鲜红色的党徽。这也是所有参加学习的村支书们的统一服装。
蒋庆民是第二期培训班学员,跟他同期的“同学”孔祥玉来前还专门去理发店理了发。这位邹城市香城镇前相庄村的党支部书记今年46岁,比蒋庆民大5岁,之前并不相识的他们,现在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课余,他们互相交流听课的感受,并探讨各自的“治村经”,“有时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嗓门都大得要命。有的同学忍不住提醒:注意形象,我们就相互一笑,细声细气了。咱做梦也没想到四十多岁会进了大学。”孔祥玉说。
他俩都没有受过正规的高校教育,“第一次来山大,觉得很新鲜,跟刘姥姥一样,就是后悔年轻时没好好学习。”
参加培训的村官多数没进过大学校门。“这依然是农村干部的一个现实状况。”邹城市委组织部部长丰家雷说,尽管上半年村两委换届之后,50%的村干部达到了大专学历,但农村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村干部素质整体提升仍是干部培养链中重要一环。
大学生可以到农村当村官,村官也可以进大学再当一回学生,正是基于这种双向培养的考虑,邹城此次筹集资金110万,把包括887名村支书在内的1000人送进省内最高学府,每期200人,共5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