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孔孟之乡大地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带来的“由内而外”的巨大变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城区风貌明显优化,农村环境显著改善,难点顽症得到治理……崭新的城乡环境,美好的生活风貌,让人驻足停步、流连忘返。
城乡统筹 低碳发展
自2009年起,我市对城区主干道实施道路升级改造系列工程,先后完成了洸河路、共青团路、火炬路、太白楼路等多条城市主干道和背街小巷升级改造工程,同步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和城市供水、燃气、热力等老旧管网改造,并实施了共青团路、北湖中路、荷花路、济宁大道、南外环路等多条道路地下综合管沟的铺设。另外,城区主要道路均铺设了公共供水管网,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城区现有用水一户一表用户16.3万户,覆盖率为83.5%。同时,还坚持“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原则,积极推进优质水源地扩建管网延伸,发展集中连片供水,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的目标,全市农村饮水安全条件得到了极大提高。此外,市政府先后投资1.2亿元用于管网、调压站、加气母站等燃气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天然气管网已覆盖整个建成区,基本建成了环城高压管网,市区燃气普及率达96%。去年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615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58%,并已实行计价收费,住宅供热计量收费面积占集中供热面积比例25.6%。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节能政策和强制标准,坚持节能减排、集约发展,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加快建设低碳城市。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96.87%,高于省规定的95%的政策要求;推广可再生能源及太阳能建筑应用,全市完成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建筑应用123.65万平方米,德源纱厂、圣阳电源两个光伏发电项目获得国家补贴资金;大力实施城市节能照明工程,先后完成了建设路、琵琶山路、洸河路、太白楼路、火炬路等旧有主干道和多处主要道路交叉口LED路灯改造,所有新建道路全部安装使用LED路灯,整体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环境整治 绿化美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环境越来越成为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市以城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路容路貌、(下转A3版)
(上接A1版)村容村貌明显改观。规范城市主要道路户外广告,对室外摊点、占道经营摊点做到疏堵结合,引导各类占道摊点进市场、进店经营,在闲置场所或有场地条件的社区适当设置疏导点,公共厕所实行免费开放,建筑和拆迁工地、垃圾清运、堆场和露天仓库等扬尘污染实现有效控制。
我市还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根据城市特点,按照“一条路一种景观、一条路一个特色”和“宽绿带、高档次、大苗木”的绿化原则,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档升级,丰富城市植物种类,全面推进城市公共绿化工作。因地制宜,突出城市“水环”特色和各河流的特点,大搞河岸绿化建设,建成极富特色的沿河绿色长廊和城市风光带,形成了“水绿相映、花红柳绿”的河岸景观。同时,利用南四湖、湿地、塌陷地的有利条件,大搞水体绿化、湿地绿化和塌陷地绿化。截至2010年底,济宁城区建成区绿地率达41.54%,绿化覆盖率达43.64%,人均公园绿地达13.55平方米,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满意率为98%。
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
住房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鉴于此,就必须构筑与各阶层收入水平相对应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缓解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压力,让百姓“居者有其屋”。我市构建起较为系统完整的住房保障体系,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种类齐全,保障范围覆盖了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群体。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建成经济适用住房17757套、廉租住房7513套、公共租赁住房1319套,另有8799户享受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全市保障对象占城镇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比重已达到23.67%,市城区保障比例达到了86.2%,连续三年较大幅度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建设任务。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城市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9184套,占全年任务的71.5%,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提速。
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成效明显,截至6月底,我市新开工农房8.2万户,占年度任务的l02.5%,整村迁建134个共7.18万户,完成投资68.4亿元;启动危房改造1.87万户,占年度任务的93.5%。棚户区改造进展顺利,截至6月底,完成城市棚户区拆迁11个,安置面积53.5万平方米,占计划的80.1%;完成国有工矿棚户区拆迁1个,安置面积5.87万平方米,占计划的53.5%,城镇和农村居民安居乐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