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增创业1.8万人次到3.1万人次,将创业规模扩大72个百分点;从带动社会就业4.8万人次到13.2万人次,将带动就业能力提升1.75倍;从公共创业服务基本为零到市县乡三级公共创业服务网络全面覆盖——两年,700多个日夜,面对金融海啸的蔓延肆虐,面对经济转型的巨大压力,面对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的日益凸显,济宁,唤醒就业增长活力,激发扩大就业动力,在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济宁既是经济大市,也是人口大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吸纳就业能力偏弱、人口基数较大,曾是制约经济发展、就业扩大的瓶颈。如何实现发展方式转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从而有效拉动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破解就业这一民生难题,是摆在济宁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上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精心部署,有关部门全力争取,2009年1月23日济宁市成功跻身全国首批82个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之列。
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创建,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一切要在探索中不断前行。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勤劳智慧的济宁人民开始了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伟大征程。市里成立了课题小组,专门研究,科学定位,紧紧把握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紧密结合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把全民创业战略与创城目标有机融合,积极培育创业主体,重点指导和促进大中专(技)毕业生、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残疾人、军队退役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等创业;重点扶持和培植10家大型创业企业及企业集团,建立60个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建立100个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创办150个创业示范企业;在大学生、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失地农民、残疾人、军队退役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各个层面培养选拔1000名“创业人才”和“创业小老板”;组织创业培训2万人,创业培训合格率达到95%以上,在全市实现新增1.2万劳动者创业并带动社会就业12万人。
创建目标的确立,极大地鼓舞了全市的创业热情。市里精准制定实施配套政策,营造全民创业宽松环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联合工商、税务、财政等相关部门,反复讨论研究,制定并实施了工商、税务、财政、金融、土地、社会保障、人才支持等八项政策,力求与国家、省级政策相互衔接,各部门间政策配套协调,发挥政策最大效用,全力营造出宽松的创业环境。对有创业愿望的劳动者,大力度实行“五个放宽”:放宽准入领域,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放宽经营范围,创业者可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对超出经营范围的,经有关部门教育规范限期内自觉改正的,一律不予处罚。放宽注册条件,注册资本金达到3万元以上的,均可投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申请办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出资1元即可申报。放宽非货币财产出资方式和比例,允许投资人以其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权,向第三方公司出资。放宽对经营场所的限制,凡符合城镇规划要求且持有合法有效房地产证明文件,均可以作为生产经营场所(单元楼除外)进行登记。对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立项、环评、土地、资金、市场、手续办理等问题,积极主动靠上服务。尤其是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对转方式调结构有重大推动作用的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千方百计保障要素供给,满足建设和运营条件。在解决资金难题方面,济宁成立了首家由政府参股、省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共同投资的济宁红桥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一期注册资本1.7亿元。同时,优化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实行“一扩大、一提高、一优先”,即将小额担保贷款申请范围扩大至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军队退役人员、被征地农民、残疾人、随军家属、(下转A3版)
(上接A1版)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员;将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由5万元提高到8万元,并区别不同情况由财政给予50%或全额贴息;设立了高校毕业生创业引导资金,市财政首批投入资金1000万元,优先保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此外,大力实施创业助推“1+3”专项行动,对每一个有创业意愿并参加创业培训的劳动者,帮助推荐一个创业项目、协助落实一处经营场地、协调办理一笔小额担保贷款。同时根据创业者需求,提供创业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创业者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姜中升是一名普通工人,失业后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创业培训,原本只想找个工作的他萌发了创业的念头。专业老师指导他选项目、形成创业计划,于是他在人社、工商、税务等部门组成的咨询团全程相助下,开起了电动自行车店。不久前,他接到一单不错的生意,但缺少资金,情急之下他又向咨询团求助,很快就得到了3万元的免息贷款,生意不断壮大。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缺少场地的问题,市政府研究确定,今后凡政府投资新建的市场,拿出10%左右的摊位用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三年内免收租赁费。同时,参照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试点建设了“高校毕业生公寓”,优先供给自主创业和务工高校毕业生。加强对失业人员、复转军人等群体创业的扶持、服务和保障工作,着力解决他们在子女教育、医疗、养老、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同时,大力整顿政风、行风和机关作风,优化行政环境。出台了优化发展环境二十条意见,制定了国家工作人员十个不准等规定,对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实行严格的考核奖惩;实施机关效能提速,推行“阳光”政务,开展“一站式”、“零距离”服务,实行严格的首问责任、服务承诺、限时办结、超时默认、责任追究等制度;推行涉企收费“一费制”,组织开展“万名代表评机关”、部门公开承诺和民主评议活动。一系列硬举措的实施,老百姓办事难的问题得到了切实有效的解决,全民创业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我市把强化创业能力作为促进创业的突破口,坚持从创业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市场需求出发,努力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质量,形成了系统、长效、规范、实用的创业培训机制。认定了济宁技术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等96家创业培训基地,劳动者可自主选择专业,进行免费培训、免费实习,促使更多人员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集中培训、分散培训、远程培训相结合,充分利用我市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技能培训,组织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深入基层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创业远程授课。今年又开展“意识教育+能力培训+模拟实训”三段式培训,有效提升劳动者创业能力。2009年以来,参加创业培训人员累计2万余人,培训合格率达95%以上。成立市级创业指导中心,制定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发展建设规划,并以此为依托高标准建成济宁创业市场,设立综合服务、创业指导等八大功能区和创业书屋,引入超市服务模式,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站式”全方位精细化创业服务。完善充实创业项目和创业典型资源库,在全市范围内征集了2000多个创业项目,评选了1000名创业典型和创业小老板,较好地发挥了项目搭桥、典型引路作用。依托济宁就业网和“劳动99三版”软件,运用先进技术手段,高标准建成了济宁创业网,实现了网络技术支持与网站应用功能的有效衔接。重点围绕信息宣传、政策解读、项目展示、咨询指导四大核心任务,自开通以来,济宁创业网总浏览次数达30多万次。依托济宁高新区、济宁经济开发区、任城经济开发区等园区,首批命名了13家创业基地,为进入基地的小企业提供有效的指导服务和一定期限的政策扶持,提高创业稳定率。创建大学生农村创业园28处,吸引110余名高校毕业生成功创业。成立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建立了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政府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创业服务专家队伍、创业服务工作人员队伍,推动了创业咨询服务工作扎实开展。同时,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各类创业咨询机构的作用,共同做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不断加大宣传发动力度,为全民创业强力造势,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创业的好经验、好典型,传播创业文化,弘扬创业精神,有效激发创业热情。
突出创建工作地位,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配合,举全市之力推进创业型城市创建。我市将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高规格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副市长为副组长、35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在市政府制定的创建国家级创业城市实施方案中,创建领导小组各单位工作职责明确,一目了然,每个部门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无论哪个群体都有相关部门给予创业扶持和指导,政府部门的合力得以凸显。同时,建立考核督查机制,把创业环境优化、创业政策落实、创业培训组织、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成功率、创业稳定率、创业带动就业率作为衡量创建工作的主要指标,纳入市人大工作评议的重点和市政府对县市区政府和各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督查考核,市政府还与各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状,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逐步建立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长效机制。
经过全市上下不懈努力与艰辛奋斗,“一十百千万”的目标如期超额完成,济宁市创业人数不断增加,创业质量不断提高,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创业对就业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重点扶持和培植大型创业企业及企业集团14个;认定创业就业培训基地96个;组建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101个;创办创业示范企业153个;培养选拔“创业人才”和“创业小老板”1010人;全市实现新增创业劳动者4.97万人次,带动社会就业18.04万人次。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户数已发展到35.1万户,经济总量占全市GDP总量的66.2%;上缴税金196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61.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