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曾经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一业独大”的煤电业,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削弱了我市经济的“抗震”能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居安思危,在煤电业发展的“青壮年期”便下决心打破“资源诅咒”怪圈,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产业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战略转型的重要抓手,瞄准新能源、新信息、新医药和现代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集中优势力量和优势资源高速高效推进高端产业项目建设,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聚集了能量,增添了后劲。
实践再一次雄辩地证明,要实现资源型城市向新兴工业城市跨越、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加快推进产业体系由传统资源型产业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加快推进产业产品层次由原材料初加工、低端化向深加工、品牌化转变,加快推进区域优势由单纯依靠资源向资源、人才、技术、环境并重转变。只有“转”得又好又快,才能实现“又好又快”,济宁将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坚持并充实这一宝贵经验。
总投资25亿元的山东重工集团挖掘机项目日前在济宁高新区落成,生产能力可达2万台,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这是济宁市摆脱过度依赖煤炭资源、实施主动转型战略的又一力举。今年上半年,通过壮大千亿级产业,扩张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济宁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实现销售收入1979.9亿元、利税275.4亿元,分别增长26.2%和19.8%。
济宁累计探明煤炭储量270亿吨,是全国13个重点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年产8000万吨煤炭,带动电力、机械等产业快速成长,成为济宁强劲发展的动力。2006年,正当煤炭产业发展的青壮年期,济宁市委、市政府汲取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教训,实施主动转型战略,编制了装备制造、煤化工、食品3个千亿级产业规划和纺织服装、造纸、医药等7个优势行业指导意见,设立5亿元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实施总投资336亿元的181个项目。2008年,济宁与台湾联电集团合作,设立14家新能源、新光源公司,投资超过8亿美元。去年8月,济宁高新区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光电产业基地。到今年底,集中培植的千亿级产业中,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将达千亿元规模,煤化工、食品工业可达500亿元规模。
济宁打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三大平台,每年培育10家企业技术中心,促成100对产学研联盟,实施1000个创新项目。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34家、市级83家,有1600多家企业与100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利税过千万企业信息化改造工程”为抓手,济宁市优选100家信息化改造示范企业重点培育,荣获全国“城市信息化发展进步奖”。
节能降耗是调结构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济宁先后关停143家企业落后产能生产线,淘汰立窑水泥384万吨、焦炭38万吨、小火电69万千瓦,否决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项目32个。每年重点实施100项节能改造项目,5年累计投资600多亿元,实现节能量500多万吨标煤,培育菱花集团等8个循环经济样板企业。
目前,济宁市“煤电独大”的格局已被打破,先进制造业超过煤电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煤电产业占比下降8.4%,下调到35%以下;高新技术产业超过工业增速,占工业比重达33%以上。“十一五”末,在煤炭产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济宁市经济总量增长5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70%,制造业增加值翻了一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倍多,万元GDP能耗下降1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15.97%、20.47%。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