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五”规划中,济宁市对运河物流的前景有着浓墨重彩的描绘。
“十二五”期间,济宁将按照“航道网络化、船舶标准化、港口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建成“一干多支、干支相连,水陆联运、港站配套,结构合理、船舶先进,保障有力、科学管理”的水运体系。
预计到2015年,形成8大港区110个泊位(其中千吨级以上的泊位50个),建设疏港道路23条,使港口与相应吞吐货物交接场站、大宗散货集散地、临港物流中心、煤矿等重要节点实现有效衔接,全面提升港口纵深辐射功能,形成集约化、现代化、环保型的港口群。
加快京杭运河北延工程,打通济宁至东平湖的水上通道。力争到2015年全市通航里程达到1400公里,港口吞吐量达到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万TEU,水路货运量1亿吨,占全市货运量的比重由现在的14%提高到30%左右,大幅提升航运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同时,形成大物流体系。所有港口实现与高等级公路及仓储区、货源地的连接畅通,以港口、公路、高速、航空等为物流节点,布局以运河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体系。
济宁市还将加快大运河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有关人文、民俗风情旅游等资源的开发,把京杭运河济宁段建成各业兴旺、渔米满仓、殷实富裕的鲁南经济产业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