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夏,工业新区“ 山模式”作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成功案例,引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高度重视,相关经验正在总结并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山的“蝶变”,只是威海工业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缩影。在新区崛起过程中,“工业立区”与“改善民生”,始终是新区建设者高举的两面大旗。依托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业新区在“民生文章”上高点定位、挥毫泼墨——农村环境旧貌换新颜,社会保障体系多点覆盖,农村医疗补助大幅提高,特色农业风生水起……
涵养生命河源 打造生态村居
烈日炎炎的夏日,走进工业新区 山镇二武林村,便仿佛误入一处世外桃源——树木苍翠,屋舍俨然,临水而居,豁然开朗。这样绝世脱俗如画般美丽的村庄,让人心中顿生恍惚之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后,这个与武林水库紧邻、只有108户村民的小村庄被整治得极其精致。
“伴山而居,依水而生”的诗意村居,在工业新区随处可见。新区辖区拥有米山水库、郭格庄水库、武林水库等威海城区重要饮用水源地,今年以来,工业新区按照库区村、偏远村、经济薄弱村优先整治的原则,全区确定了42个市级环境综合整治村,其中,属于库区周边村庄的就有24个。整治期间,按照威海市关于加强水系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新区把水系生态建设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结合起来,将米山水库、郭格庄水库、武林水库周边村全部纳入整治范围,深入实施集中连片整治和米山水库水源地生态修复。投资2000多万元,对米山水库上游20公里的连村路进行硬化改造,从源头切断污染源;同时,加大草庙子河、高格河、山马河流域治理,对辖区内23家养殖场进行了摸底排查整治,实现水源地污染“零排放”,全面推进生态化工业新城建设。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环境保护,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宁肯少修一条路,也要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让更多群众切身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谈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徐连新一语中的。自2009年至今,新区累计投入1.3亿元,高标准完成了78个村的综合整治。
农村“三大堆”历来是影响农村环境的一大顽症。秸秆压缩技术项目的推广,让这一难题变成了亮点工程。
2011年,新区全面推进秸秆压块项目。将秸秆压块作为解决农村秸秆焚烧和乱堆乱放问题的有力抓手,由镇政府、部分村委会出资,免费为村民加工,部分村还以每吨300元收购群众的秸秆,加工成块对外销售。目前,全区已建成加工站7处,购置大中型秸秆压块机11台,每天处理秸秆30吨。垃圾集中清运方面,工业新区在草庙子镇和 山镇交界处及汪疃镇分别建成了垃圾中转站,“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初步成型。通过多管齐下,昔日的农村污染源得到有效解决甚至变废为宝,一个个生态村居俏美如画。
卫生室进农村 新农合惠民生
在工业新区草庙子镇北郭格村中心卫生室,村民们可以享受到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医疗服务——不仅拥有窗明几净、干净整洁的空调病房,还可以享受医疗费及时结报的新农合报销政策。方便快捷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让村民在家门口便可解决日常疾病。“有个头疼脑热的日常小病,在自己门口就能就诊,老百姓怎能不欢喜?”北郭格村村民柳玉梅道出了所有乡亲们的心声。
作为方便村民就医的重要村级便民服务设施,今年以来,新区逐步增加村卫生室数量,提高医疗水平。与此同时,确定了草庙子镇北郭格村卫生室、 山镇南申格村卫生室、汪疃镇小阮村卫生室等23处中心卫生室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今年5月1日开始,在新区内这23处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村民,持居民健康卡和有效身份证明便可实现医疗费及时结报,并享受30%的新农合门诊报销额。
在威海工业新区2011年新区新农合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处新增惠民政策点:筹资标准大幅提高,由原来的153元提高至280元,其中区财政补助由60元提高至130元;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售价下降40.5%,门急诊、住院费用下降30%-40%;普通门诊和住院费用补偿标准全面提高,新区一级、二级定点医院住院费用补偿标准均比威海市规定的标准提高5—10个百分点……一项项温暖人心的措施,带给百姓的是真真切切的实惠。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剧,“老有所养”的问题日渐凸显。扩大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范围,是新区惠民工程的又一个“大手笔”。
继去年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之后,今年7月起,工业新区继续扩大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范围,凡年满16周岁、非在校学生、不符合城镇职工基础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新区城镇非从业居民,均可在新区户籍地参加城镇居民基础养老保险。该制度实施后,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职工基础养老保险待遇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养老待遇的居民,无需缴费,可直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与此同时,新区今年计划投资3870万元,新建草庙子老年服务中心和 山老年公寓,改造汪疃镇敬老院,不断完善老年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建设新区,不仅要全力发展经济,更要全力保障民生。使人民群众尽情享受新区大发展带来的成果,是我们建设新区的终极目的。”工业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常务副主任王子明表示。
截至目前,工业新区参加新农合人数接近6万人,参加新农保的农民达4万多人,发放基础养老保险金580多万元,全区实现了新农合和新农保全覆盖。在统筹兼顾、城乡一体的原则下,新区实现了所有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危有所扶,困有所济”的和谐局面。
发展特色产业 凸显“富民效应”
山镇山马河两岸瓤红味甜的西瓜,一村一品的经济林木;汪疃镇连片种植的千亩葡萄,公路沿线水域怒放的荷花;草庙子镇甘甜生津的大枣,风生水起的“农家乐”乡村游……新农村建设的幅幅美景让农民在硕果中品尝甜蜜。农村特色产业的崛起,掀起了工业新区农村致富、农民增收的“富民效应”。
提高农产品品牌“含金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工业新区 山镇依托山马河的灌溉优势,成功打响了“山马于西瓜”的金字招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山马河水更清洁了,周边越来越多的农民因此得实惠。
“方圆几十里,谁不知道咱山马河畔的西瓜甜?西瓜是因为这条河出名的,咱得好好保护这条河,不能砸了这个牌子。” 山镇山马邹村的西瓜种植大户李单平高兴地说,山马邹村苹果和西瓜的种植面积共有300多亩,今年西瓜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他们村的西瓜更是抢手。
不只 山镇,汪疃镇同样走出了一条靠“特色经济”增收的致富路。汪疃镇在做好 “三清三化”工作的基础上,创新思路、多点布局,结合整治区域周围水面多、低洼地多等特点,在主要公路沿线和整治村零散水域栽种荷花。荷花盛开的季节,这里是一道绝美的风景线;花谢蒂落时候,采收莲藕可为农民增收3000元左右。
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新区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批涉农企业强力入驻。
近年来,威海威浩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威海嘉禾牧业有限公司、上善堂芦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涉农龙头企业项目相继落户威海工业新区汪疃镇,带动了群众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了全镇农业产业升级换代。全镇现已形成3.3万亩规模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年产量达1.2万吨;2000亩特色地瓜种植基地,年产量突破5000吨;1.2万亩绿化苗木种植基地,年外销苗木20万株;3800亩酿造葡萄种植基地,年产量达6500吨;建设大棚芦荟200亩,种植西洋参500亩……如今,酿造葡萄、苗木种植、西洋参种植、芦荟种植、畜牧养殖等产业已成为汪疃镇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产业。
2011年4月,威海市中小企业局授予汪疃镇“威海市特色产业镇”荣誉称号。在城市化、产业化、生态化的融合联动中,工业新区走出了一条让百姓交口称赞的富民惠民特色之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