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里年龄最小的大嫚儿。”63岁的于梅戴着眼镜,乐呵呵地和记者聊天,同时并没有停下手中编织的活计。只见她双手在一根细细的鱼线和一粒粒黄豆般大小的珠子中间熟练地来回穿梭,一只小狗的模型已初具形态,看上去栩栩如生。
10月16日下午,在青岛市市南区湛山社区的长者驿站里,于梅和她的朋友们正在用塑料珠子、鱼线等材料编织一些手工艺品,而在旁边的桌子、窗台上已经摆满了劳动成果:花瓶、手袋、寿桃、十二生肖甚至包括宏伟的北京天安门模型等。这支12位老人组成的编织社成立于2008年,是湛山社区29支文化体育队之一,她们还给自己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魅力大嫚儿编织社”。
在这个编织社里,老人们自己设计图案和模型,65岁的王敏善老人由于编织技术最好,被大家推选为队长。她编织出来的大白菜叶子翠绿、菜身洁白,一件有两斤重,能卖100多块钱。“其实我们不图卖钱,就图开心,老姊妹几个能坐在一起拉拉家常。”她说,“编出来的东西要么送给来访的客人,要么搞搞义卖。”
据湛山社区居委会主任李爱国介绍,这种工艺品的原料要50元/公斤,居委会免费提供,老人们义务编织。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们将义卖所得的1300多元收入全部捐献给灾区。
此外,这些工艺品还成了湛山社区与国际友人建立联系,沟通感情的重要手段。2010年5月,美国迪克西大学校长带领由几十名学生组成的访问团到该社区体验中国的社区文化,编织社的老人们精心编织了70多个圣诞老人送给了访问团,深受美国客人喜欢。
除了编织这些工艺品,她们还能变废为宝。于梅打开旁边的柜子,给记者拿出了厚厚一摞摆放整齐的折纸和几个漂亮的围裙,将折纸轻轻拉伸就变成了方正的纸盒,可以盛很多东西或者厨余垃圾。“这些东西都是利用废旧纸张、废旧布料制成的。”李爱国告诉记者,“她们会将这些制作好的纸盒、围裙等定期免费发放给社区居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