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源源 摄
■王元平今年70多岁,在村里干支部书记已有49个年头。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村风改革,截至目前小村建立了28大项230条规章制度,村里的方方面面都“有法可依”。几十年来,村里从未出现过一起违法案件。
在地图上很难找到它的确切位置,但它是远近闻名有口皆碑的富裕村;
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调整农业结构试验棉麦套种,从而一举成功;
小村只有265口人,却建立了28大项230条规章制度,使得小村方方面面都“有法可依”……
这个小村就是商河县张坊乡西小王村。改变小村命运的,正是它的当家人——— 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劳模王元平。
治村从“旧习俗”开刀
采访车绕着小村走了一圈,西小王村的村容村貌着实让记者吃了一惊:依依垂柳分立在干净的沥青路两旁,一排排整齐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小公园里荷塘环抱着凉亭,空气里荷香四溢,让人心旷神怡。
王元平今年70多岁,在村里干支部书记已有49个年头。看着自己亲手绘就的西小王村“山水画”,王元平慢慢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过去,西小王村穷得叮当响,人口少,地不肥,村里老少爷们都饿肚子。后来,大家推举我当村支书,我就试图改变村子一穷二白的命运。”王元平说,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他感到压力很大。
经过一番苦苦思考之后,承接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王元平在村里推行了村风改革,并从自身做起。他提出“婚丧从简”,组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实行“六不准”,规定“三桌酒席娶新娘,几百块钱办丧事”,意在减轻村民负担。
为了移风易俗、树立良好风尚,王元平又提出相应改革措施。抓青少年教育:村里办起了“青年之家”,除购买图书外,还买了一台24英寸的彩色电视机。聘请有关人员到“青年之家”给农民讲法律常识,传授农业管理技术等。投资2万多元建了7间高标准校舍,解决了村里孩子上学难问题,还办了一个幼儿班。建立服务设施:为解决群众的求医看病难,投资1万元建了卫生室,配备了医术较高的医生,基本做到一般病不出村,外村人到西小王村看病的也络绎不绝。村里还开展了“五好家庭”、“好妯娌”、“好婆婆”、“好媳妇”等评优树先活动,提倡人与人、人与家庭、家庭与家庭和谐相处。2006年,王元平取消了评选活动,因为家庭很和睦,评选已经失去意义。
截至目前,小村建立了28大项230条规章制度,村里的方方面面都“有法可依”。几十年来,村里从未出现过一起违法案件。
最早“转方式、调结构”
“套种轮作”是西小王村最早的产业结构调整。过去,西小王村单纯种粮,日子不富裕。王元平和村干部们经常凑在一起合计:单靠种粮没有出路,另起炉灶上工业项目也不现实,必须依靠农业结构调整。于是,西小王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棉麦套种,之后又探索出“菜棉轮作”的种植模式。3年前,村里种了150多亩薄皮核桃,到今年很多核桃树挂了果。今年村民的人均收入已经到了6800多元。在王元平带领下,部分村民又试验了冬瓜、甘蓝轮作种植模式,使冬瓜亩产效益达到3500元以上。
建成济南首个电话村
西小王村尽管只有265口人,但在王元平带领下取得过许多第一。当年,全村62户人家安了72部电话,成为济南市第一个电话村。该村还是商河县最早的改厕村,现在家家户户都是水冲式厕所,群众的日子一年比一年有奔头。
尽管眼前的这幅“山水画”内容越来越丰满,可王元平丝毫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年过古稀,身体欠佳,可是他每天坚持拿出一两个小时阅读报纸、书刊。王元平说,只有坚持学习才能更好地领会上级关于农村发展的指导思想,才能更好地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推动本村发展,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这个崭新的时代。
这,就是王元平。因为事迹突出,他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人民调解先进个人,并多次当选省人大代表。
记者感言
榜样的力量
采访中,有人提议到王元平家里看看。在路上,记者试图勾勒出这位支书家的轮廓:高大门楼、红瓦厚墙、现代家电、生活富足。可到了他家,眼前的一切令人“大跌眼镜”:当了近半个世纪的支书,家里有的仅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家具、打着补丁的被子,墙上挂着的还是县委县政府奖励的老式闹钟……
是对百姓的爱和对村里负责的态度,让这个老支书过得如此简单而又不乏激情。49年来,王元平不计回报,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汗水倾注到这个“巴掌村”的上上下下。他如同一位画师,不知疲倦地勾勒着西小王村的美好未来。
王元平不愧为新时期村支书的榜样:对村民而言,他是带头破除旧习、发展经济的榜样;对其他村支书而言,他是高尚品行的榜样。这种榜样传递的力量,必将大大加速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步伐,惠农惠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