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3月23日胶南讯(通讯员 沈彦)最近的油价上涨,让不少“有车族”感到不爽,而与车主同感的还有“有船一族”——就在沿海很多渔民准备出海的当口儿,这一消息无疑让他们更加犯难。
最近,记者到积米崖港、琅琊镇的沿海码头看到,虽然气温升高,到了出海时间,但并没有渔船成群结队出海的盛况,大部分渔船仍然整齐地停靠在岸边,渔民们都在自己的渔船上做一些准备工作。100马力以上的、4人以上的船很少出海,出海的一般就是100马力以下的,2人的小船,出一次还就是把油费控制在1000元左右,加上用功的费用,总共不超过2000多元,也就是走出10海里左右就下网,当天下午就回来。而一般这个时候也只能在近海打一些赤贝和虾虎,还有就是面条鱼之类的小海鲜。一次也就100——200斤。经常是一上岸就被一些饭店的采购人员买走了,很难送到市场上去。随着天气转暖,胶南沿海的部分渔船已经开始陆续出海,在近海捕捞一些小海鲜,但在市场上,市民仍然难觅春捕海鲜的踪影,即便有也是价格偏高。
据一些当地打渔二三十年的老渔民说, 琅琊镇所在的海域,除在黄海外海,是鱼类产卵场,以前渔民只需开一艘几十马力的小渔船,用普通的拖网,一次就能捕到上万斤水产,最多的市黄鱼和刀鱼,一年里淡旺季也没明显区别。但是,到了2000年前后,感觉鱼类越来越少,渔民就变卖小马力船,购入大马力船到远海捕鱼。一个来回下来只能捕到几箱鱼,鱼虾的个头也越来越小。
胶南市是青岛的渔业重镇,近几年在渔业发展方面也是成绩显著,那么当地是如何应对、化解这些负面的状况的?导致渔业资源减少的原因很多,胶南一直采取的就是各个击破的办法。比如说:捕捞能力的急剧膨胀是主观因素。琅琊渔业捕捞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渔船的数量也是从那时起迅猛增加,目前登记在册的有710多艘,小型木壳船和钢壳船各占一半。
小型木壳船马力小,抗风浪能力差,只能在近海转悠。由于近海渔业资源本来就匮乏,过度捕捞最后的结果就是无鱼可捕。那么当地渔业部门就加大了对非法捕捞的打击力度。同时下大力气控制捕捞总体能力,改变无序竞争的局面。
面对近海无鱼的困境,远洋捕捞产业变成了突围的方向之一。当地市连续两年新建20多对钢壳大马力渔船,从事远洋捕捞工作。作业区域由内陆海域向深海海域发展。这样也是可以有效整合渔民的技术资源。
另外就是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力促“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快速转变。 现在,琅琊镇已经培植高效育苗企业50多家,育苗水体15万立方米,繁育推广了40多个优良品种。同时,培植水产品加工企业6家,零散加工户1000多家,年加工各类水产品共计1万多吨,销售收入超过2亿多元,形成了远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三足鼎立”的渔业产业格局。这是从转产的角度说。
对于捕捞业本身呢,胶南市每年都在海里放流虾苗增殖或放流,来培育渔业资源,养护海洋生态,人工增殖放流是在对野生鱼、虾进行人工繁殖、养殖或捕捞天然鱼种在人工条件下培育后,释放到资源出现衰退的天然海域中,使自然的种群得以恢复,再进行合法捕捞的渔业方式。一般在休渔期, 在胶南海域,渔业部门每年都会投放对虾、梭子蟹、牙鲆鱼苗,每次开捕后,胶南的渔民可回捕日本对虾116吨、梭子蟹30吨、牙鲆10吨,增加渔民收入1000余万元。
再就是发放燃油补贴等措施扶持当地渔业发展。这一次随着油价的上涨,相应的对农民渔民的补贴工作也已经着手统计了,渔民也是希望能够早日兑现,放心开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