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姜言明
通讯员 张继峰 付 刚 报道
本报泰安讯 5月9日,正是春茶上市时,泰山区省庄镇小津口村的集体茶厂又忙碌起来。
茶叶种植承包大户田纪虎告诉记者:“村里收鲜叶一斤一般比外面要高出5元,去年一年光种茶就收入七八万元,今年估计也差不多这个数!”小津口的茶叶种植从早先的30亩发展到如今的1500亩,并建起了集体炒茶厂,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仅茶叶一项,村民人均年收入就达到万元以上。村党组织书记田启安认为:“是区里长期以来的帮扶,使小津口找到了自己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子。”
十里河社区南河西村,从2003年的空壳村,到现在村集体收入近200万元,全部来自于项目聚集区的厂房租赁。用党组织书记杨如华的话来说,这得益于一个好班子、一个好机制、一条好路子。据悉,南河西连续四年换届,党支部成员均高票当选。
近年来,泰山区立足当地实际,探索总结出“产业带动、合作服务、资源开发、资产运营、旅游发展”五条路子,引导各村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在现有基础上转型升级,加快集体经济发展。
“今年,我们继续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和‘强村固基’工程的重中之重,通过开展以‘集体增收强服务,管理增效强班子’为主要内容的‘双增双强’活动,进一步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泰山区委书记宋洪银表示。
据介绍,今年,区里重点培树20个不同发展层次、不同类型的典型村,打造50个龙头合作社,突出“第一方阵”引领作用。在安排67个区直部门单位继续对口包村基础上,又从区直机关选派了40名党员干部到经济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
同时,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全面落实村“两委”干部待遇,实现补贴报酬区镇统筹全覆盖。每年从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中集中20%用于村级运转,由街道镇财政对经济薄弱村进行补助。据介绍,到今年年底,全区集体经营性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要减少50%,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将达到75%以上。”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81695000,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