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让关怀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老人的心田!
齐鲁网青岛6月14日讯(记者 谭文宝 通讯员 张雷)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制度建设。明确目标任务,把握基本方针,推进制度建设,抓好重点工作,是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合理构建和健康运行需要解决的问题。
省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是满足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最经济、最适宜的方式。从2005年起,青岛市探索将社区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并将适宜的医保业务逐步放在定点社区开展。截止目前,七区范围内,已有300余家定点社区,分布在几乎所有的街道和社区,承担家庭医生、门诊统筹、门诊大病、老年医疗护理、双向转诊等业务,向参保人提供基本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
卫生统计数据显示,老年参保人的平均医疗保险费支出是在职人员的3倍左右。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率为71.4%,有42%的老年人患有2种以上的疾病。老年人患病后更易加重和恶化,消费更多的医疗资源。老年人医疗费用消耗了近80%的总医疗费用。由于老年人患病率高,带病期长,慢性病的治疗成本高等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导致了老年人医疗消费膨胀,已经并将继续给医疗保险基金造成巨大压力。
目前中国老年人平均生活不能自理率为8.81%。据此测算,到2020年全国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2000万,2050年会达到3800万。这意味着,庞大的老年人群需要接受长期照料。一个失能老人最少影响两个家庭,中国现在至少几千万家庭都被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所困扰。适时出台老年医疗护理制度,解决老年人长期照料(又名长期护理)问题,在目前显得尤为迫切。
从2006年开始,青岛市坚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心(站)、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基本医疗保险老年医疗护理业务,不仅为患慢性重病、卧床不起的老人提供适宜的医疗保障,同时也优化了医疗保险资源配置,为发展和完善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框架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医养结合 让生命“走”得更有尊严
6月5日下午,青岛广昌路四方区红十字老年护理院二楼的病床上,伤口溃烂的腐臭在房间内弥漫;忍着刺鼻的味道,院长谭美青正为安静的躺在病床上的患有精神疾病的60多岁的老人王春红剪去脚上的坏疽。
就在前一天,王春红刚刚送到了这里。刚到这里的王春红,被病痛折磨的满身大汗,医院紧急为她进行了处理。经检查60多岁的王春红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多种疾病缠身,脚上坏疽严重……
“据她哥哥和嫂子讲,这个病人年轻时就患有精神病,生活已经不能自理,现在又是疾病缠身;原来的养老机构已经无法处理了,她的哥哥和嫂子已经70多岁了,现在连照顾自己的能力都没有了;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哭着向我们求助,虽然我们床位很紧张,但我们还是特事特办安排了入院和治疗……”谭美青告诉记者。
作为青岛最早推行“医养结合”的老年护理院,像王春红这样的案例在此不断的上演。在这里,像王春红这样的病人和老人,各项医疗护理费用加起来,每月只需1000多块钱,其中社保报销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个人和家庭负担的费用极少。
“可以说没有医保,我们什么也转不了。我们能够生存、发展,为社会尽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得益于医保制度和医养结合的这种模式。以前,因为条件所限,像王春红这样的病人很多,我们也觉得很可怜,想做个好人但我们做不了,毕竟医疗等各项费用的支出是一个严峻的现实;但是现在好了,从政策和资金上解决了这类老年人的医疗问题、解决了家庭的负担”,作为“医养结合”受益者,谭美青如是说!
“在这里有些老人是‘临终关怀’的成员,孤独贫困和疾病缠身的人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是最需要关怀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就是竭尽我们的所能,为他们献一份爱心,送一份人间温情,让他们安然并有尊严地离去!医养结合模式给予这些老人更多的是尊严所不能取代的东西”,采访中谭美青表示。
延伸阅读
解读人社工作的青岛模式一 人才“硅谷”的蓝色畅想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81695000,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