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美国政府追求能源独立 奥巴马承诺减少石油进口

时间:2012-07-03 20:07来源:中国新闻网 www.yunhepan.com
5月21日,新墨西哥州的马拉哈马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处油田发表能源政策讲话。
  5月21日,新墨西哥州的马拉哈马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处油田发表能源政策讲话。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原题 美国距离能源独立有多远

  能源独立对于奥巴马之前的每一位美国总统而言,都是痴心妄想,唯独奥巴马幸运地拥有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机遇。美国这个现今能源消耗第一大国正在向能源产销第一大国转变,而北美更有望成为中东之后的新能源中心

  本刊记者徐方清

  4月至6月是美国大学生的毕业季。由于美国经济仍未走出低迷,“一毕业就失业”,是很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是近几年来为数不多的例外,他们早早就被各家能源公司一抢而光。

  美国劳工统计局近期发布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与“一才难求”相对应的是,这些毕业生今年的平均起薪超过12万美元,让医学和法律这两大传统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也难以企及。

  “石油工程”专业人才走俏的背后,是美国这个现今能源消耗第一大国向能源产销第一大国的转变,以及北美有望成为中东之后的新能源中心。

  最新一期的美国《外交》杂志援引美国花旗银行能源分析师的预测说,到2020年,美国有望超越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国;而随着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国家石油开采量的激增,北美地区将会成为“新中东”。

  有望成为最大产油国

  5年前,没有谁意识到,美国能源的自给率会在短期内有大幅度提高。金融危机阴影笼罩下,美国能源公司的普遍想法是,“能不下降就不错了”。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能源、环境与资源研究员格莱达·拉恩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了上述看法,各能源研究机构当时普遍的预测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西半球,油气产量将会迎来一个逐年下降的趋势。

  这家位于伦敦的研究所成立于1920年,长期关注全球能源格局的演变,致力于推动全球能源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际情形却和当时的种种预测大相径庭。就在2011年,美国能源自给率超过81%,创下了自1992年以来的新高。

  来自今年年初美国能源部的数据还显示,2011年,美国国内原油产量同比上升3.6%,达到570万桶/天;今年,产量预计将增加60万桶/天,达到630万桶/天。

  如果这一预计成为现实,将创下自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花旗银行6月中旬发布的一份报告对美国能源的未来更感到乐观。这份报告称,到2020年,美国有望超越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成为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国。目前,世界上头两号产油国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原油产量都在1000万桶/天上下。

  该报告还指出,波斯湾六大产油国在美国石油进口量的比例已降至22%,而邻国对美国的供应量则超过进口量的一半,且比例持续上升。

  从2006年开始至今,美国每天从欧佩克组织成员国进口的石油桶数已经减少了180万桶,而从巴西、加拿大和哥伦比亚这三个北美国家的进口量由当年的每天70万桶猛增到现在的每天340万桶。

  美国《外交》杂志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美国已经剪断了中东石油的“脐带”。

  奥巴马的机会

  “这几年美国油气产量的激增和开采技术的革新,看似有些偶然,实则是一种必然。” 格莱达·拉恩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

  拉恩所指的必然,即美国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追求能源独立的思想和政策导向。

  1973年10月,阿拉伯产油国宣布对美国实施石油禁运,以报复美国在中东战争中帮助以色列的举动。接下来的1974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遭遇了3.5%的负增长。这样惨痛的现实教训让此后的历任美国政府都悬剑在顶,唯恐噩梦重来。

  2005年和2007年,美国先后通过了《能源政策法》和《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目的是制定长期的能源政策,增加自身的油气产量,提升新能源的占比,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现任总统奥巴马上台后,除了继续强调要保障美国能源供应安全外,更明确了到2025年要减少至少1/3的石油进口的目标,并称美国长期的能源战略仍将依赖于开发和使用替代能源。

  2011年3月,奥巴马就美国能源政策发表演讲时说,美国历史上的总统和政治家都曾允诺能源独立,但这些允诺最终都未能实现,“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奥巴马的底气就来自于美国及其周边在油气开采上的形势变化。

  最新一期的《外交》杂志以“能源如何重塑世界”为主题发起了一项问卷调查,57位能源专家回答了问卷。问卷得出的一个初步结论是:自1973年提出“能源独立”的思想以来,这个想法对于奥巴马之前的每一位美国总统而言,都是痴心妄想,唯独奥巴马幸运地拥有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机遇。

  世界能源的地缘版图也可能将迎来一次变革。来自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报告显示,整个美洲最近都陆续发现新的油气田: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地区蕴藏着大量页岩天然气资源,哥伦比亚及巴西海底也发现大批新油田。

  北美洲如果有机会成为新的中东这个如果变成现实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因为美国的页岩油储量则是世界第一那将会产生巨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外交》杂志问卷就此得出的三个最重要的影响是:美国对中东的依赖和影响会下降、美国在防范地球变暖上的兴趣会下降、欧洲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程度会下降。

  约七成专家都持这样的看法:“伊朗的石油禁运不会再对欧洲经济产生多大的杀伤力,伊朗和俄罗斯实施能源外交的空间会减小。”

  美国能源信息署石油工程师加里·朗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没有就美国“能源独立”将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予以正面回应,只是称“技术带来的转变,速度之快超出预期,影响一时难以判断”。

  能源开采的最大障碍

  2011年,美国的两大石油天然气公司相继扩大了名下的页岩油气田资产:5月,雪佛龙公司在宾夕法尼亚州南部的马塞勒斯页岩区购买了22万英亩(约合890平方公里)土地;6月,埃克森美孚公司则在马塞勒斯页岩区附近新购入了超过30万英亩的土地。

  页岩油气田被称为非传统油气田,这种曾长期被抛之一边的能源“弃儿”如今变身油气宝库,要归功于技术的革新与进步。

  “在过去几年,美国及周边国家的油气产量确实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究其原因,与其说是新发现了油气田,不如说是开采技术的进步。”美国能源信息署石油工程师加里·朗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技术之外,高油价也是各能源公司加大油气勘探与开采力度的推手。

  格莱达·拉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由于近些年主要产油区中东战乱不断,而新兴市场的崛起又推高了全球对能源需求的预期,给消费者形成了市场供应将越来越难满足需求的印象,这就导致消费者产生需要竞购油气能源的心理,进一步推高了价格,造成市场价格远高于钻探成本的现象。

  “美国寻求能源独立是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但完全的能源独立并不是美国想要的结果。和沙特相比,美国在能源开采上劣势尽显。”格莱达·拉恩说。

  虽然美国拥有的技术上可开采的油气储存量相当可观,但沙特生产一桶油的成本是5美元,而美国开采一桶致密油的成本是50美元。高昂的成本是美国进行大规模自主开发的最大障碍。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规划,2020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将达到每天670万桶的“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开发页岩油气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水资源,还要大量使用化学药品,会造成地层破坏、饮用水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美国国内反对页岩气运动时常发生,很多环保组织向奥巴马写信表示抗议。

  “大规模开发页岩油气田还有一个隐患,可能会影响到一些地方发展新能源的积极性。风能、太阳能目前的开发成本要比开采油气田高得多。但从长远角度看,美国未来在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力可能会受到削弱。美国要想真正实现能源独立,最好的办法不是增加能源的开采量,而是降低能源需求量。”格莱达·拉恩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相关阅读
  • 未成年留学生怎么回国?驻英使馆上线《责任承诺书》
  • 沙特为何悍然发动石油价格战
  • 美国财政部宣布制裁俄罗斯石油公司一下属企业
  • 日本京都游客数量大幅减少 海报称“猴子比人多”
  • 默克尔力挺北约: 承诺增加军费 支持留下土耳其
  • 沙特石油巨头公布IPO指导价 估值或达1.7万亿美元
  • 石油收入大跌坐不住了?伊朗上调油价幅度达50%
  • 不顾国防部辩解 特朗普真相:在叙留军队只为石油

    • 上一篇:俄官员称远东地区内销产品大减 正脱离国内市场
      下一篇:伊拉克什叶派圣城遭炸弹袭击 致4人死亡21人伤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