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讯 (记者张彤)已列入国家申遗预备名单、将于2014年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的“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项目,目前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大运河首批申遗点段范围已基本确定,今年9月将完成相关立法、规划工作并颁布实施。2013年1月,将正式申报文本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全国共有8个省市的35个城市参与联合申报,涉及13个部门。其中山东有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5个城市参与其中。
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和天津、北京两市,连接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中国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起过重大作用。而大运河申遗则是中国迄今为止,涉及部门和牵涉地区最多的申遗工程。按照时间表,大运河申遗最快在2013年8月左右接受国际专家的现场评估。
记者获悉,本月初,专家们确定从原来的684公里遴选出300余公里作为大运河申遗河道,并录入大运河遗产点4800余项。事实上,由于黄河改道,造成河道淤积等原因,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京杭大运河自山东境内济宁市南旺以北到天津就已经枯干;而济宁市南旺以南河段,仍然发挥着防洪、抗旱、运输、灌溉作用。在《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除河道、水城门、船闸等水利设施外,还包括大量粮仓、古街、会馆、驿站、名人故居等。但现状是,与大运河相伴的这些古建筑,有的被岁月抹去痕迹,有的在城市现代化中被“改头换面”,甚至损毁殆尽。
记者从山东省文物局获悉,日前国家文物局批复山东省文物局《关于申请南运河德州段保护与展示工程立项的申请》,原则同意大运河南运河(德州)段保护展示工程立项。该工程将由省文物局协调、指导遗产所在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尽快组织具有相应资质和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经验的专业单位,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管理及展示的有关要求,并结合《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抓紧编制大运河南运河(德州)段保护展示工程设计方案。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何戍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些年,中国在申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就大运河而言,申遗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申遗,能够提高保护和管理的水平、改善大运河的水质、造福大运河两岸的人民,这才是最重要的意义。”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81695000,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 相关阅读